A3:E学中国•史海拾贝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71期  总第6350期  2023年11月06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71期  下一期
古代的“流放”是什么刑罚? 有多可怕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23-11-03 14:17:14

说起流放,很多人会联想到《水浒传》中的武松、林冲等人在流放路上受尽折磨、最终被逼上梁山的情节。那么在古代,流放到底有多可怕?被流放的人又为当地做出过哪些卓越贡献?

 

古代几大流放地,没有最惨只有更惨


关于流放制度,最早的记载是《尚书》中的“流宥五刑”:“宥”指放宽、减轻,“流宥五刑”就是指以流放来宽宥本该处以五刑(墨、劓、剕、宫、大辟)的罪犯。不过在那个时候,流放制度并没有被纳入法条,直到隋代第一部成文法典《开皇律》颁行,流放制度才正式被列入国家法律体系。


虽然惨遭流放之人暂且保住了性命,但流放的可怕程度与死刑可能也不相上下,因为古代流放地大多为人迹罕至、气候恶劣的不毛之地,按区域划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房陵——达官贵人流放地


房陵是古地名,现位于湖北省十堰市,史称“帝王流放之地”,只有帝王诸侯才有资格被流放到该地区。赵国被秦国所灭之后,赵国国君赵王迁成了俘虏,最终被发配到房陵,在深山老林中度过余生。此外,秦国宰相吕不韦全家也是被流放至房陵,而吕不韦则在流放途中饮鸩自尽。


新疆——边疆之地


新疆是清代一个重要的官员流放地,林则徐、张荫桓等人都曾被流放到新疆。在所有流放地中,4000里以外就属于极边地区了,而从内地到新疆,足有万里之遥。按当时的规定,流人(遭遇流放的犯人)日行不得少于50里,距离流放地2500里的必须在50天内到达,3000里以上则限时两个月内到达。


岭南——烟瘴之地


岭南主要指如今的两广和福建地区。岭南自然环境恶劣,历史上有很多文人墨客都被流放至此,如大文豪苏轼以及“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所写的“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道尽了古人眼中岭南地区的可怕。


宁古塔——苦寒之地


我们在古装剧中常听到天子动怒时的一句经典台词:“将××发往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宁古塔并不是一座塔,其位于黑龙江省海林市,是清代东北边境的重镇,环境恶劣,可以说一旦被流放到宁古塔,实际上就与判死刑无异了。被流放到这里的人中各个阶层都有,但无一例外都是惹怒了皇帝,让皇帝永远不想再见到的人。此外,河北沧州、海南崖州等地也都是古代流放的主要区域。


作为满人故乡的宁古塔,何以成为流人的墓地


据《宁古塔记略》记载:相传兄弟六人占据此地,满语称“六”为“宁古”,称“个”为“塔”,故名“宁古塔”。这里为何会成为清朝最主要的流放地?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三:作为满族的发祥地,清政府将犯人流放到宁古塔可以最大限度地在那里开荒种地、修桥筑路,改变皇族老家的面貌。鉴于当时的中俄关系,为防范沙俄的侵扰,让犯人戍守边疆也是出于国防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让犯了罪的人背井离乡受尽磨难,到关外去自思自悔,以此谢罪。


清朝有“宁走黄泉路,不下宁古塔”的说法,那么宁古塔究竟有多恐怖?


首先,“与披甲人为奴”等同于彻底摧毁其自尊。披甲人即为身披铠甲的人,清军入关后他们代替满人镇守边疆,战时为兵,平时为民,地位低于军人、高于奴隶。让往日高高在上的朝廷官员去做披甲人的奴隶,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很多人无法接受。


其次,极端恶劣的天气和环境让人难以忍受。宁古塔地处极北之地,重冰积雪,千里荒野,野兽成群,一年中有半年以上气温在零下30摄氏度,最低能达零下50摄氏度,连粮食都难以生长,更别说习惯了锦衣玉食的流人了。


最后,路途遥远,困难重重。为了防止流人逃跑,他们身上通常戴有很重的枷锁,行动不便,加之长途跋涉、水土不服导致身体虚弱,生病也无法医治,久而久之身体愈发不堪,很多人还没走到宁古塔就一命呜呼了,勉强活下来的人也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浑浑噩噩。


流人的贡献


不论文官还是武官,都有被流放的例子,那么流人在流放途中有机会逃跑吗?机会很渺茫!首先,流人身上都戴有沉重的枷锁,周围还有负责看管的衙役,古代称“解差”,如何能在行动不便的情况下从解差的看管下逃脱呢?其次,流人脸上都有刺印,一旦逃跑,即刻在全国进行通缉,等再次被抓可能直接被处死了。所以,与其想方设法逃跑,不如寄希望于皇帝大赦天下,这可能是比逃跑更明智的做法。


流人到了流放地之后都要做些什么?据被流放至宁古塔的清朝诗人吴兆骞记述,“官庄人皆骨瘦如柴”“一年到头,不是种田,即是打围、烧石灰、烧炭,并无半刻空闲日子”,可以说,流人抵达流放地之后,往往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那里萧条、荒芜、落后的面貌。


以宁古塔为例,明末最后一位兵部尚书张缙彦将中原蔬菜、花卉种子及农耕方法带到那里,他也因此被当地人尊为“域外群尊五谷神”;流人杨越建议设立皮毛人参互市贸易场所,仅一年时间就开设了30多家贸易货栈,吸引了盛京、吉林乌拉等地的客商;被流放的清朝吕氏家族中的吕懿兼擅长医术,用其精湛的医术挽救了无数人的性命,也改变了宁古塔落后的医疗环境。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文人士大夫,在遭遇贬谪或流放后主动把中原文明带到当时尚未开化的蒙昧之地,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如苏轼被流放儋州,其以桄榔庵为讲堂开馆讲学,使当地“书声琅琅,弦歌四起”;屈原在流放期间写下千古绝唱《离骚》;杨慎在流放云南时写下《滇程记》《滇载记》《滇候记》等,成为研究西南史地的重要参考文献;等等。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