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E学江苏•科普中国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65期  总第6300期  2023年06月12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65期  下一期
卷“土”重来的沙尘天气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23-06-08 14:03:20

今年春季,沙尘天气频频来袭,甚至罕见地影响到长江以南地区,让人们苦不堪言。很多人不禁想问:明明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为什么沙尘天气如今又卷“土”重来?这是否意味着我国沙尘进入了新的活跃周期?我们该如何更好地治理沙尘天气?

 

不是所有的沙尘天气都叫沙尘暴


每当天空泛黄、空气中有尘土飞扬时,就有人认为是沙尘暴来了。但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沙尘天气都“有资格”被称为沙尘暴。


在气象学上,按照影响由轻到重,沙尘天气可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5个等级。其中,浮尘是指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天气现象,属于影响程度最轻的。扬沙是指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公里至10公里的天气现象。一旦达到沙尘暴级别,大风会将地面上的大量沙尘吹起,使空气变得很浑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强沙尘暴则是指强风将地面沙尘吹起,空气模糊不清、浑浊不堪,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的天气现象。而当最恐怖的特强沙尘暴出现时,狂风会将地面沙尘吹起,空气特别浑浊,水平能见度不足50米,故而特强沙尘暴也被叫作“黑风”。


我国新疆、青海、甘肃大部、宁夏、内蒙古中西部、陕西北部、山西北部较常见沙尘暴天气,也是我国受沙尘影响最频繁的地区。除此之外,华北、黄淮、东北等地也易受沙尘暴影响。不过同学们也不用太担心,2021年中国北方沙尘暴事件算得上近10年来遭遇强度最大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了,但也仅达到沙尘暴级别,离“黑风”还有不小的距离。

 

我国沙尘进入新的活跃周期?


4月27日,中央气象台拉响沙尘暴蓝色预警,这也是今年以来影响我国的第12次沙尘天气。随着冷空气不断南下,湖北、安徽、江苏等省份甚至也遭遇了沙尘影响。此轮沙尘天气在我国影响范围达390万到400万平方公里,影响人口约4.09亿。


为什么今年沙尘天气这么多?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满足沙尘天气形成的3个主要条件:持久强劲的大风、沙尘源和低层大气不稳定。今年3月以来,蒙古国和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偏少、气温偏高、多大风天气,导致沙尘源充足,加之冬季过后植被尚未返青,配合裸露的沙源地地表条件,更容易出现大范围沙尘天气。


为什么今年沙尘影响范围这么大?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桂海林解释,沙尘南下主要是因为在北方天气系统很强的情况下,沙尘的爆发位置刚好在主要沙源地,所以沙尘强度就会比较大,在高空偏北气流的输送作用下,往往能达到远距离输送。“曾经在欧洲阿尔卑斯山上发现了来自亚洲地区的沙尘粒子,这充分说明沙尘存在远距离输送的现象。”桂海林说。


目前虽然情况看似还在正常可控范围内,但接二连三的沙尘天气难免会引发人们的担忧:我国沙尘是否已经进入新的活跃周期?其实,这个问题要从更大的时间尺度去看。2000年以来,我国大范围沙尘暴次数是呈现下降趋势的。但从近年来看,有部分年段的沙尘次数要比常年同期略偏高。尤其是2018年以来,我国北方平均沙尘总次数和沙尘暴次数均高于2013~2017年的均值,表现出小幅上升。


“沙尘频次的多寡除了与中高纬度大气环流有直接联系,还与地表植被、土壤水分、积雪覆盖等因素有关。因此,每年沙尘的活动还会呈现出一定的年际变化特征。”桂海林如是说。所以,从目前情况来看,还不能简单地说我国已进入新的沙尘活跃周期。

 

对抗沙尘天气,我们能做些什么


2019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全球从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中国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其中一部分就源于沙区绿化。


不仅如此,我国政府还相继启动了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制定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补助、生态公益林补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等政策。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说,中国是真正花力气来开展防沙治沙的国家之一。


然而,沙尘治理仅靠一国之力还远远不够。沙尘现象是跨国界的,并不只有我国有沙源地,中亚地区的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以及蒙古国南部的戈壁沙漠,都大范围分布着沙源地。要想有效治理沙尘,除了在生态治理方面采取一些必要措施以外,我国还必须和周边国家携手,进行紧密的国际合作。

 

如今在科学界,对沙尘暴的研究已经逐渐从如何治理转向了预报、预警,因为人类能改变的毕竟有限,而更加精确的预报和预警则可以减缓沙尘暴对社会和个人的危害。

 

【E学课堂】

 

  沙尘天气来势汹汹,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有效避免“吃土”呢?扫描二维码,详细了解一下吧!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