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E学江苏•史海拾贝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40期  总第6137期  2022年04月11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40期  下一期
求仁得仁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22-04-11 09:43:36

春秋时期,孔子曾带着一众弟子周游列国,推行儒家政治主张。十几年间,他们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孔子总是善于抓住机会来教育弟子。“求仁得仁”的故事,就是他们游历途中鲜活的教学案例。

 

公元前497年,孔子与弟子一行数十人由鲁国抵达卫都帝丘(今河南濮阳),得到了卫灵公的厚待。四年后,卫灵公去世,因儿子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于是传位给孙子,以致父子争位。就这件事,孔子的弟子冉有和子贡在私下讨论,孔子是否会帮助现在的卫君,也就是卫灵公的孙子卫出公。


子贡能言善辩,情商很高。他知道这件事不能直接问,就找了一个话题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古代的贤德之士。子贡又问:他们会抱怨自己的遭遇吗?孔子答:他们求的是仁德,也得到了仁德,抱怨什么呢?听到孔子这番话,子贡心中已有答案。他出来告诉冉有,老师是不会帮助卫君的。


伯夷、叔齐二人在《论语》中多次出现,是孔子比较认可的贤人。据《史记》记载,在商朝时,有个诸侯国叫孤竹国,伯夷和叔齐是这个国家的王子。孤竹君在去世前提出立三子叔齐为君,但按照当时的常礼,应该是长子伯夷即位。


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但清廉自守的伯夷却认为,应该遵从父亲的遗愿。于是他放弃君位,逃到国外。而叔齐也不愿打乱社会规则,也选择出国。没想到后来两人还在路上遇到了。这就是“夷齐让国”的美谈。


后来,伯夷、叔齐见到周武王准备伐纣,并不赞成这种以暴易暴的做法,拉着周武王的马缰绳劝他:身为商朝的臣子却要讨伐君主,这叫作仁吗?周武王不听。周武王灭掉商朝后,建立了周朝。伯夷、叔齐不愿吃周朝的粮食,跑到首阳山(今山西永济西)上挖野菜吃,最后饿死了。


孔子告诉子贡:“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说明他赞同伯夷、叔齐二人追求“仁”的理想,即对礼法的坚持,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而不赞同礼法失序,特别是以下犯上、以臣伐君,武王伐纣便是如此。


在孔子眼里,卫国父子争国只是这个礼乐崩坏时代的一个缩影,在这个政治闹剧里,双方都不合乎礼,都不值得赞同。虽然卫君更得人心,但是也与孔子心目中值得帮助的君主相去甚远。因此,孔子在对话中已经表明态度,不会插手卫国父子争位的事。

 

【成语解释】 求仁德就得到仁德。泛指追求的高尚理想、愿望实现了。


【成语出处】 《论语·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近 义 词】 如愿以偿  天从人愿


【反 义 词】 事与愿违  适得其反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