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E学江苏▪探索发现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34期  总第6095期  2021年12月20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34期  下一期
走进神秘的地下世界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21-12-20 09:41:35

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一直是人类的梦想。千百年来,我们对地球和宇宙的好奇和探索从未停止。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上天入地”不再是空谈,我们不仅可以飞向宇宙,在外太空给孩子们授课,也可以深入地下一千多米去开演唱会。但是,地下的世界,我们真的完全了解了吗?

 

科拉超深钻孔打开“地狱”大门?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在各方面都展开了竞争,不光是军事实力,连“上天入地”也要一争高下。


1961年,美国开始实施莫霍计划,在加利福尼亚湾、墨西哥海岸开展地下钻探工作,试图钻穿地壳,到达莫霍界面,揭开地幔的秘密。可受到当时条件的制约,这项计划在1966年便夭折了。


但苏联没有停下脚步。1970年5月,苏联从成千上万的科研人员中选出少数精英,将他们会集到科拉半岛,开始了科学钻探工作。到1983年,苏联已经将这个井钻到了12000米。原计划在1993年到达15000米,可十年过去了,这个数字只增加了262米,而科拉半岛的钻探工作也止步于1994年。虽然此后研究仍持续了数年,但整个钻探计划却在2006年按下了终止键。两年后,这个地方被盖上了一个井盖,就此尘封于世间。


为何钻探计划到后期如此步履维艰?又为何无疾而终?科学界众说纷纭。


有人说是因为当时苏联政局动荡,资金链断裂无法继续。即使在钻探的深度到达9500米处时,苏联人发现了含金量超高的矿层,但这些矿层无法开采,加上钻探成本高,巨大的资金消耗使得这项工程不得不停止。


也有人说是因为地质环境复杂,技术条件受限。虽然钻超深洞的原理非常简单,但工作开展起来却十分困难,在几百米的地下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一万多米。


还有一种离奇的说法,据说当井深到达12000多米时,有人听到了“魔鬼的号叫”,声音尖利又恐怖,工作人员甚至认为自己打开了通往“地狱”的门。因为无法解释这奇怪的声音,不得已停止了这个项目。


“无底洞”真的没有尽头?


在格鲁吉亚阿布哈兹自治共和国加格拉区的阿拉贝卡山中,存在着一个极其神秘的洞穴。2001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深的天然洞穴,它就是库鲁伯亚拉洞穴。


据说,这个洞穴最初被发现时只有400米,然而近几年通过专家的探勘,这座洞穴的深度居然达到了2197米,是唯一一个深度超过2000米的天然洞穴。


不过,这还不是终点。据专家推测,未来这个洞穴还有更深的可能。


神秘的“无底洞”吸引了不少探险家,来自乌克兰的亚历山大·克里姆丘克和他的团队便是其中之一。据了解,克里姆丘克曾带领着56人的团队深入这个人们口口相传的“无底洞”,探寻它的奥秘。为了证明他们来过,还在地下700米、1215米、1410米、1640米处做了标记。


这样一支庞大的探险队伍也没能到达洞穴底部,由于技术设备的限制,在探查到1640米处,他们原路返回了。虽然这一次探险没有探求到“无底洞”的底,但克里姆丘克表示会带着更先进的设备回到这里,继续探险之旅。


据悉,库鲁伯亚拉洞穴的深度还在不断更新,这个“无底洞”的终点究竟在哪儿无人知晓,只能交给时间。


容纳两万人的地下城是何人所建?


为了缓解陆上交通,近些年地铁轨道交通发展十分迅速。人可以短时间乘坐地下交通工具,是否也可以在地下居住?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在几千年前的土耳其,就有一座可以容纳两万人的地下城——德林库尤地下城。


传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德林库尤村的村民意外发现了一条地道,顺着梯子摸进去,发现地道里面排列着整整齐齐的洞穴、学校、酒坊、储藏室,甚至是礼拜堂,人类居住所需的基础设施这里应有尽有。


据说,这个庞大的地下城建于3000多年前,离地面40多米,约18~20层,目前作为景点只有第八层向游客开放。为什么3000多年前人类会在地下建造这样一座城呢?


有人说,这是当时的人为了躲避战乱建造的“安全屋”。也有人说,古时的弗里吉亚人以建造复杂的工程出名,这个地下城就是他们的杰作。


地球作为一个庞大而神秘的存在,一直是人类探索和挖掘的对象。至于这些谜题,只能等待科技的发展,让后人去探索发现了。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它们都会从问号变成句号。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