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E学中国▪本期策划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33期  总第6089期  2021年12月06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33期  下一期
争当志愿者 共筑中国梦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策划 / 本报编辑部 撰稿 / 汪慧英 发布日期:2021-12-06 14:26:55

中国志愿者让世界难忘


1985年12月17日,第四十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12月5日设为国际志愿人员日。如今,每年有2万多名志愿者活跃在全世界约140个国家中,服务着最需要援助的人民。中国志愿者也向世界展现着当代青年的动人风采。


武汉疫情最严重时,身在西班牙的湖北姑娘李成程想尽办法筹集善款和物资回国。而当欧洲疫情蔓延时,她又募集医疗物资捐给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医院。为了将中国先进的抗疫经验传播出去,她创建了“全球抗疫志愿者联盟”,会集了40多个国家约1300名医生和200多名志愿者。


病毒可以被隔离,但爱不会。以李成程为代表的中国志愿者们会聚一堂,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美好品质。他们收集来自西班牙医生的问题,将其翻译成中文,交由中方专家解答,再译成西班牙语交给当地华侨医生核对,最后反馈给提问者。每天都处于“备战”状态,为了核准几个专业术语熬夜通宵的日子也不在少数。“尽管很辛苦,但是我们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利用自己的所学所长为抗疫尽一份力。”负责西班牙语翻译组协调和组织工作的安琪说。


有人说:“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给别人撑伞。”疫情尚未结束,志愿者联盟的工作也没有停止。为了让更多的人对新冠病毒有清晰的认知,他们还邀请了中国医生开办线上讲座和研讨会,分享抗疫经验。


李成程这一群人是在突发事件中自发形成的志愿者队伍,而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与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联合实施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服务联合国机构”项目,服务的领域则更为广阔。今年又有来自全国15所高校的24名志愿者入选该项目,他们将分赴全球各地的14个联合国机构,开展为期6个月的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没有国界,中国青年正以实际行动和积极作为发出中国声音,贡献才能和智慧,共建美好世界。

 

参与志愿服务,传递城市温度


“志愿”的事情分大小,但是精神不分高低。街头景区的“红马甲”,社区里戴着红袖章的义工,支援贫困山区的教师,博物馆里的义务讲解员……他们身份各异,但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学生志愿者,扛起志愿大旗


从稚气未脱的小学生到热情开朗的大学生,他们都在志愿服务的沿途看到了最美的风景。


年纪尚小的同学只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参与志愿服务,但是“小”并不代表不重要、没有意义。来自江苏省常熟市莫城中心小学的尹歆瑶一到周六,就会跟着妈妈到社区空巢老人的家中,帮他们打扫卫生,陪他们聊天。尹同学说:“敬老爱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区里的这些爷爷奶奶常年没人陪伴,我就利用周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事情虽小,但我觉得很有意义!”她表示在未来会努力当好一名志愿者。


“千里烟尘书香近,异乡耕耘报国情。”简短的一句诗难以表达人们对扎根基层的乡村教师的感激与尊敬。十年前,从南京农业大学毕业的刘烨龙只身前往四川大凉山支教。见惯了六朝古都的繁华,当看见偏僻荒凉的乡村学校时,他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十年里,他用音乐治愈了山区的孩子们,送他们走出大山,登上更大的舞台。


身边的志愿者,凝聚榜样力量


“小朋友们,请排队乘坐公交车,不喧哗、不插队、不抢座……”新学期伊始,在通往校园的路上,除了执勤的交警叔叔,还有爱心家长志愿者忙碌在车站、人行道等各个地方,为孩子们的出行保驾护航。此外,无论春夏秋冬,我们总能看到志愿者们在交警的指导下,认真维护着交通秩序。“希望能带动更多人为我们居住的这座城市创造更和谐的环境。”一位志愿者说道。


因为收入不高、上班时间早,很多环卫工人都不会正儿八经地吃早饭。在河南新乡,有一个专为环卫工人提供免费早餐的志愿服务项目。一次资金紧张,要关停几个站点,一个温暖的故事打动了项目发起人。一位小学生志愿者的妈妈说,她的儿子把压岁钱全拿出来,买了很多玩具到公园卖。他说要卖够365元,来帮助“免费早餐”渡过难关。这让项目发起人感动不已,他决定,再难也要坚持下去!


志愿服务新模式,善意在云端循环


“我们不仅要身穿白衣,更要心有锦缎。”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麻醉学专业的大学生孙蓓泽在寒假期间成为“乡村志愿行”支教活动的一名志愿者教师。即使是通过云端给学生上课,她也丝毫没有懈怠。查阅资料、精心备课、耐心讲解,每一个环节都让她感受到为人师表的责任与担当,明白了昔日老师的良苦用心。


今年7月,河南罕见暴雨牵动着千万网友的心,各大社交平台都出现了求救信息。就在这时,一份由从河南走出去的大学生李睿创建的“待救援人员信息”在线文档刷屏网络,其访问量高达250万次。
这份特别文档创建的第一个小时就有两位网友加入,帮忙录入、核实信息,第七个小时出现了“民间救援队信息”,还有网友自发制作可以标记求助地点的地图小程序。“不断有人加入我们,这是一个集所有人的力量才做到的事情。”李睿说。


从小团队到大家庭,隔着屏幕的陌生人因为同一件事努力,挽救了不知多少家庭。三个月后,“救命”文档再现。在暴雨肆虐山西和陕西时,西安交通大学的祁一菲发出了自己制作的“山西暴雨求助文档”。与此同时,曾服务于河南线上救援志愿者团队的樊玙冰也建立了“陕西暴雨互助表格”。当看到很多参与过河南救援的成员再次加入时,她说:“善意是一个循环。”

 

志愿路上,一起闪闪发光


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即将开幕。据《人民日报》报道,此次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志愿者报名人数突破百万。经过层层选拔,1.4万名大学生将成为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志愿者,共赴冬奥之约。
志愿者是社会文明提升的背后力量,这股力量很强,这个队伍很庞大。据《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0)》显示,我国实名注册志愿者总数已达1.69亿人。也就是说,我们身边每九个人中,就有一人是注册志愿者。


“为什么要做志愿者?”


“家人说看到我每天传播着能量,脸上洋溢着笑容,那份纯粹和美好太难得了。”“我相信这一份奉献和坚守背后的价值,一定会在孩子们和志愿者未来的成长路上闪闪发光。”……对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志愿者们“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如今,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也许有人说,一个不谙世事的儿童,他懂得什么叫志愿精神?哪有什么志愿服务的能力?当他们能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关爱他人,这就是志愿精神。即便他们随手捡起一片垃圾,用稚嫩的声音劝人向善,那也是志愿服务。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加入志愿服务的队伍,做那一滴水、一线阳光,用“爱的篝火”温暖你我,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助力伟大中国梦。

 

【E学课堂】

 

扫描二维码,做一名“持证”的教育志愿者,将爱传递给更多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