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E学江苏▪科普中国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6期  总第6049期  2021年08月30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6期  下一期
“祝融号”勇闯火星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21-08-30 10:11:02

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顺利到达火星表面。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它第一步迈出了0.522米。0.522米,对“祝融号”火星车来说只是一小步,而对中国航天事业来说,却是天大的一步。这位“火星驴友”究竟长什么样?开始巡视探测后,“祝融号”火星车又如何用“十八般武艺”玩转火星?

 

“火星驴友”外形揭秘


火星车是在火星登陆并用于火星探测的可移动探测器。祝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尊为最早的火神,象征着我们的祖先用火照耀大地,带来光明。首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寓意点燃我国星际探测的火种,指引人类对浩瀚星空、宇宙未知的接续探索和自我超越。


从外观上看,“祝融号”火星车高1.85米,重量在240公斤左右,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块头。但它有一双萌萌的“大眼睛”,顶端是方形设备。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新闻发言人、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刘彤杰解释说,“祝融号”那双看起来萌萌的“大眼睛”,其实是树立在前端的总共有60多厘米的桅杆,而顶端的方形盒子才是“祝融号”真正的眼睛。


刘彤杰表示:“火星车随着着陆平台踏上火星的第一步,就是要展开它的桅杆,睁开‘眼睛’来看火星非常神奇的面貌。火星车的全景相机又能看前面的地形地貌,又能帮助火星车避开障碍实施前行、实施探测,通过它的多光谱有好几个谱段来识别前面的矿物质是什么成分。”


“祝融号”火星车的“肚子”旁边还装有4只大“翅膀”,好像一只展翅欲飞的蓝色闪蝶,这4只大“翅膀”是太阳能电池板。刘彤杰介绍:“因为火星比地球和月球上接收太阳能的能量更少,所以它面积更大。它可以根据太阳光的方向调整太阳帆板角度,越垂直,它接受太阳光的能量就越充分。”

 

首批科学影像图发布


6月11日,国家航天局在京举行“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首批科学影像图揭幕仪式,公布了由“祝融号”火星车拍摄的着陆点全景、火星地形地貌、“中国印迹”和“着巡合影”等影像图。其中,萌萌的“着巡合影”赢得了众多网友的喜爱,被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官宣定名为“星火燎原”。


首批科学影像图的发布,标志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国成为在火星上进行软着陆的第三个国家、部署火星车的第二个国家!


“祝融号”火星车于5月15日成功着陆后,已建立对地通信。但这种直接对地通信传输速度极慢,只能提供火星车的基本情况,无法传回照片或视频等体量庞大的数据,需要在火星轨道上运行的环绕器担负中继通信的重任。


后续,“祝融号”火星车将和环绕器密切配合,不仅要拍下火星的风景,还要用它携带的科学载荷,对火星进行深入探测,把更多的科学数据传回来给科学家研究。

 

“十八般武艺”玩转火星


“祝融号”火星车能够承受整个任务过程中的力学、热、辐射等空间环境;能够适应火面环境,具有自主休眠唤醒能力。落火后,火星车与进入舱配合完成释放、分离任务;在火昼时完成火面感知、探测、移动等工作,在火夜时进入待机状态。


它还配置了6种科学载荷,包括地形相机、多光谱相机、次表层探测雷达、表面成分探测仪、表面磁场探测仪、气象测量仪,为完成火星表面巡视探测科学任务提供了保证。其中,次表层探测雷达可以探测火星地下10米的土壤成分,而对冰层的探测深度则能达到100米。


“祝融号”火星车的机身十分灵活,能够自由转向,6个车轮独立驱动,即使单个车轮发生故障,也不会丧失移动能力。火星上地形复杂,“祝融号”可以实现抬轮和蠕动,车轮下陷后能轻松脱困。
按任务要求,“祝融号”的设计寿命为3个火星月,相当于约92个地球日,它将对火星的土壤特性、大气、电离层等进行探测。此次“祝融号”探测火星地表的主要目的,是让科学家了解火星的结构成分,为日后的样本采集提供基础信息。了解火星表面土壤、岩石情况后,科学家才能进一步规划样本采集任务流程,为2030年前后的火星采样返回计划铺路。

 

“天问一号”探测火星,“祝融号”着陆火星,不仅是中国航天工程任务难度的新突破,更是我国在行星科学领域史无前例的突破。深空探测,逐梦九天,未来,我们还将向着宇宙深处继续进发。

 

E学课堂

 

“祝融号”火星车是如何在火星上工作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和八院公布了由其制作的完整版“天问一号”着陆火星震撼高清动画,扫描二维码,一起来了解吧!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