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E学中国•本期策划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25期  总第6029期  2021年06月28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25期  下一期
在希望的田野上——致敬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选题策划/ 本报编辑部 撰稿/ 朱晓玲 发布日期:2021-06-28 08:52:39

土地:发自灵魂的敬畏


“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丨,物出形也。”上下两横就像是播种时触及的两道地平线,中间一竖代表着万物破土而出的形态。看似简单的笔画,却蕴藏着无限生机,让人不禁慨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以农耕立本,人们对土地的信仰由来已久。我们经常能在电视剧中看到白发苍髯的土地公(神)形象,这是因为先民们觉得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地载万物,功德深厚,所以将其奉若神明。民间信奉“有土斯有财”,土地神既是财神也是福神,所以祭祀土地神的习俗也一直被保留了下来。据说农历二月二是土地公的生日,在我国南方地区还有为土地公“暖寿”、办“土地会”的习俗。


此外,在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有一后土祠,相传后土娘娘在此创造人类,古代皇家也会来此祭祀,感谢皇天后土的恩德。后土神又被称为后土圣母,她掌阴阳,育万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这与我们现在经常把大地比喻成母亲不谋而合。大地孕育万物,就像母亲给孩子以乳汁,而我们既然享受了大地的馈赠,理应珍视她、爱护她。


我国土地面积虽居世界第三,但中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面积只约为世界人均的三分之一,紧迫形势不容乐观。为了呼吁人们珍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并纪念我国第一部专门调整土地关系的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国务院决定从1991年起,把每年的6月25日定为全国土地日。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为保护土地而设立专门纪念日的国家,我们敬畏脚下这片土地,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线的保护,也是对大地母亲爱的回馈。

 

变迁:因“田”而起的革新


“土能生万物,地能产黄金。”古往今来,围绕土地发生了一次又一次起义与改革。仓廪实,天下安。而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故种粮的“田”显得尤为重要。


原始社会,土地归氏族共有,田地被分配给族人耕种,收获归公后再分配。进入奴隶社会后,土地逐渐归奴隶主所有,因田间道路和沟渠纵横交错,看上去就像“井”字,因此被称为井田制。随着铁的发现和铁制生产工具的发明,农业生产力迈上新台阶。统治者间开始争夺田地,井田制随之瓦解,出现了“民不肯尽力于公田”的场景。


公田濒临荒废,怎么办?诸侯霸主纷纷开始土地制度改革。齐国名相管仲打响了改革第一枪,提出“相地而衰征”的政策。随后,鲁国颁布“初税亩”法令,秦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颁布“使黔首自实田”政策,土地占有者需要向国家申报占有的田地数量,政府据此收租,封建土地私有制在全国范围内变得合法化。但是,这一举措加剧了土地兼并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农民遭受的地租、赋税及徭役剥削日益沉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为了缓解这一矛盾,东汉及曹魏时期实行屯田制,屯田之民免服兵役和徭役。这一举措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不仅为曹操解决了钱粮问题,还争取了大量人口,为曹操一统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到了曹魏后期,土地不断被门阀豪族侵占,屯田制逐渐被破坏。


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各封建政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相继颁布了均田制、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土地管理制度。然而这些改革换汤不换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广大农民一直处在水深火热里。


为了生存,农民举起反抗的大旗。这其中,影响最大的农民起义当属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确定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但并未实施。


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彻底铲除封建剥削制度,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始土地革命,“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至1953年,我国大陆地区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广大农村迎来新天地。后来,党领导着人民不断探索,从人民公社化运动,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在公社挣工分,到以家庭为单位承包土地,农民的干劲越来越足,家家都有余粮,生活越来越好。一方方热土供养着一代代人的物质和精神食粮。


当前,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形势如此严峻,如何端稳饭碗?首先是紧抓科技,在广袤的田野上,智能农机设备实时呈现土壤大数据,指导农业生产。天上飞的北斗、地上跑的大拖拉机也成了种粮“神器”,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跨上70%台阶。杂交水稻、耐盐碱水稻让粮食更高产。此外,我国还花大力气建设高标准农田,土地平整肥沃,粮食颗粒饱满,亩产量高,农民喜笑颜开。


如今,我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是1949年的5倍。近五年,我国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474公斤,超过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


除此之外,我国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颁布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土地复垦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提出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并从法律层面从“基本农田”上升到“永久基本农田”,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

 

恋土:源于血脉的情结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中国人的心里,都有一股浓浓的恋土情结。土地,是故乡,也是国家;是来处,亦是归宿。恋土之情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流淌,传承。
多少年风云变幻,土地却是诗歌和歌曲创作恒久的主题。“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描绘了一幅幅田园风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家贫遇丰岁,无地可归耕”描写了农民被剥削所受的苦痛……


古代诗人描写的土地有血有泪,而现代歌唱家歌唱的土地有滋有味。“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哎嘿呦……”《在希望的田野上》《南泥湾》等歌曲描绘了土地改革完成后中华大地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面貌,农民们终于过上了幸福生活;《谁不说俺家乡好》《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等歌曲亦表达了对家乡最深切的思念。一抔热土一抔魂,一切尽在不言中。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一直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走进新时代,新技术使粮食增产,人民普遍不用再担心温饱问题,但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在世界排到126位以后,加拿大的人均耕地是我国的18倍,就连印度都是我国的1.2倍。土地是生存之本,珍惜土地资源,牢记绿色发展理念,守好“饭碗田”,向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E 学课堂

 

“耕者有其田”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的夙愿。在共同努力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终彻底完成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农民终于翻身做了主人。扫码观看微纪录片《土地改革》。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