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E学中国•本期策划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18期  总第5988期  2021年03月22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18期  下一期
百年童谣 世纪回响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选题策划/本报编辑部 撰稿/姚佳 发布日期:2021-03-22 14:05:03

带你看儿歌的悠久历史
 

儿歌在古代被称为“孺子歌”“小儿谣”等,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左传》《战国策》等典籍中都有零星记载。
 

然而就文献记录的儿歌而言,明代以前,很多儿歌隐含政治性,和儿童生活相去甚远。如秦末农民起义时,有“阿房,阿房,亡始皇”的儿歌;《史记》中记载的儿歌:“一尺布,暖童童;一斗粟,饱蓬蓬;兄弟两人不相容。”讽刺了汉文帝刘恒与弟弟刘长互相残杀的事实……其实,当时民间不乏儿童喜闻乐见的儿歌,只是当时的社会不重视儿童,所以孩子随口哼唱的稚嫩声音也就无人重视了。
 

时间来到明清,儿歌发展展现新面貌,明代古籍记载了不少有儿童情趣的儿歌,如“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死,踢毽子;杨柳发芽儿,打柭儿。”孩童游戏的情景跃然纸上。明代的一些文人开始搜集民间儿歌,吕坤编辑的《演小儿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儿歌专集。在学者的整理下,晚清涌现了大量儿歌集。
 

20世纪初,我国文化界开始真正以儿童文学的眼光来理解儿歌,他们认为儿歌可以帮助儿童学得许多有用的知识和高贵的德行。
 

那么“儿歌”一词又是怎么来的呢?当时对儿歌研究颇为投入的周作人提出:“儿歌者,儿童歌讴之词,古言童谣。”此后,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独立文体,“儿歌”这一名称被广泛使用,并沿用至今。

 

这些儿歌串起时代的回忆
 

儿歌带有时代的烙印,反映着时代的风貌。一首首儿歌背后,藏着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成为时代的注脚。
 

1900—1948年
 

代表作:《送别》《城门城门几丈高》《小兔子乖乖》《两只老虎》《读书郎》
 

这一时期的儿歌主要以民间儿歌、学堂歌为主,其中有不少战争题材的儿歌,烙下鲜明的时代特征。
 

20世纪初,清政府创办了新式学堂,当时的音乐课主要教唱学堂歌,而《送别》就是其中一首。“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短短几句被传唱了一个世纪,至今仍能唤起离愁别绪。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城门城门几丈高》是伴随许多70后、80后成长的一首儿歌。一位南京读者回忆,这首歌还要配合游戏,“两个孩子双手撑起,充当城门,一列孩子鱼贯而入,当说到关键句时,就把‘城门’里的孩子困住。”
 

《两只老虎》大概每个同学都很熟悉了吧!笔者小时候还好奇:为什么“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那岂不是太可怜了!长大后才知道,更残酷的是歌曲反映的现实。
 

这首歌的曲调来源于法国儿歌《雅克兄弟》。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为鼓舞士气,这个曲调被重新填词,改为《国民革命歌》。而在中共第二次土地革命中,又被重新填词:“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这首歌于我们,是无忧无虑的童年;于我们曾祖父那辈人,也许是军阀混战、颠沛流离、食不果腹的回忆。
 

1949—1977年
 

代表作:《小燕子》《让我们荡起双桨》《学习雷锋好榜样》《一分钱》《我爱北京天安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涌现出大量儿歌,《让我们荡起双桨》等儿歌,打动了无数儿童的心。20世纪60年代的儿歌更注重品德建设,《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学习雷锋好榜样》等经典儿歌都产生于这一时期。
 

1964年,《一分钱》经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播出后,迅速在全国流传开来。仅一个月的时间,就有100多位教师、家长打来电话,赞扬歌曲对孩子起到了远胜于一分钱的教育作用。这首歌就像一针催化剂,使“拾金不昧”在儿童中蔚然成风。
 

20世纪70年代,《我爱北京天安门》唱遍大江南北,还走出了国门。1979年,邓小平对美国进行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访问,时任总统卡特特意安排了一场演出,最后一个节目就是由美国儿童用中文合唱这首歌。
 

1978—1999年
 

代表作:《小螺号》《种太阳》《采蘑菇的小姑娘》《蓝精灵之歌》《白龙马》
 

“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长大以后能播种太阳……”《种太阳》的词作者李冰雪生长于东北一个农民家庭,创作这首歌时仅十岁。歌曲在很多孩子心中播下了爱与希望的种子,一位读者说,小学学到这首歌时感动了很久。也有读者说:“要真有这么多太阳,地球要被烤焦了。”其实,儿童的世界是纯真美好的,儿童的表达是天马行空的,我们不能从逻辑的角度来过度解读儿歌,而应以艺术的眼光去发现美、欣赏美,这也是儿歌的魅力所在。
 

20世纪80年代,随着电视进入寻常百姓家,动画片主题曲、台湾校园歌曲等,受到了孩子们的追捧。
 

“在那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蓝精灵……”大家不知道吧,这首歌的词曲是百分之百“中国制造”!当时,从外国引进的动画片《蓝精灵》引发收视狂潮,《蓝精灵之歌》家喻户晓。因为词曲与动画片浑然天成,还闹过不少乌龙。这首歌选送参加全国少儿歌曲比赛时,居然被评委退稿,声称这是一首美国歌曲,真让人哭笑不得。
 

2000—2021年


代表作:《我上幼儿园》《少年英雄小哪吒》《洗澡歌》《爱我你就抱抱我》《爸爸去哪儿》
 

新时期,儿歌创作加入了大量流行元素,风格更多元化。


“爸爸妈妈去上班,我上幼儿园……”在孩子入园前,父母都会教唱《我上幼儿园》,让孩子在歌声中开启对新生活的期待。
 

2011年,《爱我你就抱抱我》登上春晚舞台。创作者彭野说,他写这首歌跟女儿有关。有一次,他问女儿需要什么奖励时,女儿竟回答“多陪我玩一天”。“妈妈总是对我说,爸爸妈妈最爱我。我却总是不明白,爱是什么……”很多父母总是在物质上满足孩子,而很少去表达内心的情感。其实,陪孩子、亲孩子、夸孩子、抱孩子,是最简单也是最珍贵的奖励。

 

金色童年呼唤新时代儿歌
 

虽然现在的孩子听歌的渠道丰富了,但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幼儿园、小学的孩子不爱听儿歌;学龄前的孩子听的大部分还是老歌。他们对当下的流行歌曲似乎更感兴趣。
 

笔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同学,谈到《送别》,一位同学表示不喜欢,认为“旋律太慢了”。笔者又说起其他几首经典儿歌,也被他们纷纷“鄙视”,“反反复复就那两句话!”“感觉挺幼稚的!”他们自动给这些儿歌划定了一个合适的场合:“在表演节目时会唱。”究其原因,儿歌往往带有鲜明的时代性,难以引发当下孩子的共鸣。
 

一位家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孩子的世界丰富多了,唱流行歌也无伤大雅,有些歌里的元素也很好。当然,对一些灰色歌曲,肯定会加以引导。”
 

彭野认为,现在儿歌创作的主流观念还是认为,儿歌要有教育意义。出发点虽好,但并没有照顾到孩子真正的内心表达。在新儿歌的旋律和制作方面,他认为可以用时尚的旋律,配上适合孩子年龄的歌词,“有时代感、不说教,孩子们才会喜欢。”
 

对很多人来说,幼时唱过的儿歌会深深地镌刻在脑海中。回忆起来,所想起的不只是一支简单的歌谣,还有一个难忘的故事、一段温馨的时光。
 

同学们,其实儿歌很美,有的歌词看似简单,但里面有各个年代的孩子眼中的现实世界和内心幻想,其中的音律美和诗意美更是令人着迷,值得我们用心去发现和体会。而且,不仅仅是传唱,每一位同学都可以成为儿歌创作者,以个性的语言、诗意的表达,讲述专属于“我”和这个时代的故事,表达新一代少年儿童的心声。
 

我们也相信,在未来会涌现出更多优秀的儿歌作品,让大家争相传唱吟咏,让儿歌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E 学课堂

 

传统诗词还能唱出来?当代著名作曲家谷建芬为优秀古诗词谱曲,让古诗词歌曲成为“新学堂歌”,一起来学唱吧!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