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E学江苏·史海拾贝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4期  总第5883期  2020年06月08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4期  下一期
趣味历史:状元系列之—— “布衣状元”骆成骧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20-06-08 10:50:29

1895年,从尊经书院走出的资中才子骆成骧中了进士,在随后进行的殿试中,他以一句“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得到光绪赏识,被钦点为状元,也由此成为清代状元中唯一一个四川人。

 

豪言妙对成美谈

 

骆成骧出身贫寒,他的父亲虽是个农夫,却不甘心让儿子过一辈子贫苦的生活,希望他能通过科举入仕,光耀门楣。骆成骧也不负期望,14岁便考入尊经书院。

 

对骆成骧而言,能进名校读书自然好,但他家一贫如洗,日常开支全靠书院发的一点“膏火费”。骆成骧有个同学叫谢泰来,其贫困程度和骆成骧不相上下,于是两人很是投契。一次,谢泰来和骆成骧对对联,出了个上联 “至穷无非讨口”,让骆成骧对下联。“讨口”是四川话,意指当乞丐要饭。谢泰来话音未落,骆成骧马上豪气地大声对道:“不死总得出头!”他的这一豪言妙对在书院被传为美谈。

 

因一句话得光绪赏识

 

骆成骧参加了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的会试,成为乙未科进士,随后参加了殿试。殿试当天,光绪出了四道有关军事、民生、道德和水利农业的考题,骆成骧一气呵成。光绪看到骆成骧的文章后大为赞赏,钦点其为状元。

 

当时正值国运维艰的年头,中国在甲午海战中战败,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这种侮辱光绪本不愿承受,但这事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和日本人妥协而成,没有实权的光绪无可奈何。而骆成骧的文章开头便是:“传曰:‘主忧臣辱,主辱臣死。’此即臣发愤忘死之日也!”这句话无疑说到了光绪的心坎里,让光绪大为感动。

 

“状元公教书有瘾”

 

骆成骧中状元后回资州祭祖期间,远近各地的官吏前来送礼,都被他一一拒绝。他还把为他人书写碑文所获酬金全部用于修造学校。

 

1912年,骆成骧出任四川官立高等学校(四川大学前身)校长。掌校期间,他引进西学所长,开设新学科,开了四川教育新风先例。1916年,四川将军陈宧以办学生军的名义,向骆成骧赠送四千大洋。没料到,骆成骧分文不取,悉数转赠给当时濒临解体的四川官立高等学校。因此,骆成骧也成为四川大学校史上第一位捐赠巨款的兴学重教之士。中国儒学大家梁启超曾打趣骆成骧说:“状元公教书有瘾。”

 

骆成骧与“状元菜”

 

骆成骧还是个烹饪迷,任京师大学堂提调时,他遍访各省设在京城的会馆,向厨师讨教。他还凭借家乡盛产蔗糖的优势,指导厨师制作出了夹沙肉、冰糖银耳等一系列甜味菜。

 

辛亥革命之后,骆成骧寓居成都,为成都“五老七贤”之首,那些老夫子们经常聚在一起雅聚,都是由骆成骧掌厨。他将自己的烹饪之术总结为8个字,即“南菜川味,北菜川烹”。文学家、尊经书院师哥吴之英称赞说:“老弟做文章是状元,做菜也是状元!”后来,成都一些公馆把骆府家宴菜品称为“状元菜”。

 

骆成骧颇受当地百姓敬重的缘由,或许是他为官多年,却“家无恒产,厨灶屡空”,他也因此被称为“布衣状元”。在他成都文庙西街的居所附近的一个巷子,就因他而得名“骆状元巷”,今人讹为“落酱园巷”。此巷与为纪念杨升庵的成都“状元街”齐名,为成都平添了几分文化意味。

 

人物百科

 

骆成骧(1865年—1926年),字公骕,四川资中人。先后就读于锦江书院、尊经书院。光绪二十一年状元,官至山西提学使。他成名后清廉自守,刚直不阿,爱国爱乡,毕生钟情于教书育人,为近现代四川的人才培养倾尽心血。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