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E学中国·本期策划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0期  总第5860期  2020年04月13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0期  下一期
战疫教会我们:敬畏自然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选题策划/本报编辑部 撰稿/鲁芳 发布日期:2020-04-13 13:08:47

认清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为悟
 

谁动了自然界的“蓄水池”
 

2020年,我们宅在家里过了一个特别的春节假期,没有走亲访友,没有走街串巷,少了许多热闹和欢乐,多了一些不安和敬畏……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罪魁祸首”是一种新冠病毒,来源于野生动物。既然是野生动物,人类为什么会感染呢?
 

在自然界中有一个“蓄水池”,病毒在那里长期生存和进化,这个“蓄水池”就是野生动物。某些动物长期携带病毒,但自身并不发病,这类动物就是自然宿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不断侵占野生动物的领地,越来越多的人把野味当做美食。人类触碰了病毒的“蓄水池”,病毒没有了繁衍后代的宿主,只能另寻他处——人类。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建国指出,1981年至2002年的21年间,我国出现了大约10种新发传染病,但2003年至2016年的13年间,我国出现了包括SARS、禽流感、登革热等在内的13种疫情较大的新发传染病。可见,新发传染病在人类社会中的活动越来越频繁。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陈焕春告诉我们,当今人类新发传染病78%与野生动物有关,或者说来源于野生动物。说到底,就像地震引发海啸,在一定程度上,病毒肆行也是大自然给人类敲响的警钟。
 

大自然警示的哨声已吹响
 

事实上,在我们举国抗疫的同时,美国正经历10年来最严重的大流感,埃塞俄比亚暴发霍乱,尼日利亚被拉沙热病毒裹挟……然祸不单行,除了病毒肆虐,自然灾害也没有放过人类。


2019年9月,澳大利亚爆发山火,大火持续燃烧了两百多天,数亿野生动物葬身火海,几十万只蝙蝠被迫飞向人类居住地,它们身上携带的上百种病毒与人类近距离接触。为何不能扑灭大火?事实上,森林大火与我们常见的火灾不同,它与地震、海啸一样属于大型自然灾害,加上极端干旱的天气影响,人类可以说是束手无策。
 

2019年12月,70年一遇的蝗灾席卷了整个东非地区,凶猛的“蝗虫大军”所到之处农田尽毁。造成这一灾难的原因是气候恶化,干旱的气候为蝗虫的繁殖提供了温床,但可供其食用的植被却十分有限,它们为寻找更多食物而不断迁徙。有专家指出,这只是灾难的先声,海面温度的上升意味着更多适宜蝗虫的繁殖地将会诞生。
 

2020年1月18日,加拿大遭遇了30年来最大的暴风雪灾害,暴雪厚度最深处接近2米,纽芬兰与拉布拉多一夜之间成了冰雪世界。
 

一系列灾难像是连锁反应,其实这些天灾的背后藏着同一个罪魁祸首——气候恶化。这就不得不提及全球变暖这个并不新鲜的话题。全球变暖致使气候恶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也给微生物的生态平衡带来严重影响,并助长了以其作为媒介的传染病的传播。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国家环境信息中心科学家研究发现,2020年1月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月。
 

当我们惊问地球怎么了的时候,也该反思自身改造自然的不当行为。大自然孕育万物,也能毁灭万物,当它开始惩罚人类时,我们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了解大自然的力量,是为敬
 

其实,病毒、动物、人类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纷繁复杂但也有其内在秩序,变幻莫测的同时又充满力量。2020年不会重启,但随着春天的到来,我们依然在灾难和灰暗中看到了生命复苏的希望。
 

澳大利亚山火因一场暴雨而熄灭,这场及时雨在带来希望的同时,也造成了洪灾,烧焦的木材和灰烬被雨水冲刷到海滩上,新的灾难和污染令人揪心。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在大雨中喜极而泣,所有植物也在这场大雨中拼命生长。顽强的生命破土而出,重新给这片烧焦的大地涂上了希望的颜色,堪称澳大利亚山火后的奇迹。你看,在自然灾害面前,生命既渺小又伟大,那些吮吸着雨水拼命生长的植物,像极了在灾难中拼命抗争的人类。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暴发时,无数逆行者驰援湖北武汉,奔赴一线,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工日夜奋战,火神山、雷神山仿若一夜间诞生,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胸怀和智慧;按照党中央部署,十几个省份积极响应,迅速出台援助方案、投入防疫战场,对口支援;“整建制”承接病区,国家调拨最强“战队”,举全国之力与时间赛跑,同病毒较量。有人因劳累过度倒下,有人因感染去世。你看,在病毒面前,人类既伟大又渺小,然而我们终将会打赢这场战疫。
 

践行保护自然的行动,是为畏
 

在这场灾难里,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所有人都是灾难的经历者和见证者。那么作为小学生,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可以做点什么呢?
 

缓解全球变暖,从一些小事做起
 

选择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学,选择可重复使用的产品,尽可能回收纸张、瓶罐、纸箱等物品,少用暖气和空调,避免使用包装过多的产品,养成随手关灯、关水龙头的好习惯。
 

节约身边的资源,不仅可以降低生活费用,还可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同时,我们还可以鼓励身边的人绿色出行,低碳生活。
 

尊重生命,不吃野生动物
 

其实人的一生可能感染上百种病毒,其中大部分可以被免疫系统清除,还有一部分和我们终身相伴。但是,若我们食用野生动物,会增加我们感染未知病毒的风险。2020年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决议,自即日起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不食用野生动物,既是保护生态平衡,也是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
 

德才兼备,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
 

一个国家的强大不是靠历史赋予的机遇,而是靠人心凝聚的力量。这力量来自德,来自才,来自我们内心的深厚底蕴。这场战疫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它教会我们担当,教会我们团结,也教会我们分辨善恶。因此,同学们要做好自我管理,除了要加强锻炼,增强身体素质,还应锻炼品格,提升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将来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看世界,感受自然之美
 

除了爱护花草,我们还要更全面地认识大自然,深切体会大自然的包容。广袤无垠的平原,连绵纵横的丘陵,突兀而起的高原……一切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当面对山川大海、朝霞落日,你会有一种淡淡的被爱、被呵护的美好体验,这会让你更加热爱大自然。

 

一场疫情让我们所有人都面临一堂人生课,面对灾害,我们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成长。康德曾说:“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我们应当意识到,自然界的任何生命都具有价值,保有敬畏之心,不是面对灾难时的恐惧,而是对大自然与人类发展有清醒的认识,以行动践行保护大自然的使命。

 

E学课堂

 

大自然本是美丽亲切的字眼,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自然也是保护我们自己。面对灾难,我们应该意识到,坚守和谐共生才是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扫描二维码,一起来听一听自然对我们说的话。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