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E学江苏·科普中国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198期  总第5844期  2020年02月24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98期  下一期
揭开人工引雷的神秘面纱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20-02-24 20:14:57

雷电是自然界中一种壮观而又令人生畏的放电现象。从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试图从天空摄取闪电开始,雷电之谜逐渐引起人们关注。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工引雷”吸引了科学家的注意。

 

人工引雷很神秘

 

人工引雷,指的是在雷暴环境下利用一定的装置和设施,人为在某一指定点触发闪电,并把闪电引到预知位置进行科学试验的过程。

 

目前,通常是在雷暴条件比较成熟的情况下,通过带钢丝的小型火箭将雷电人为地引发到地面,使本来随机发生的自然雷电在可控状态下进行。钢丝在向上伸展的过程中,会诱导形成一个雷电,这个雷电就会沿着这个导线打到地面上。

 

雷电发生前,云层中的电场将会影响地面上的电场。根据地面上的电场强度,可以大概推断云层中的电场强度,以确定触雷时间。当火箭飞到200米至400米高度时,就在雷暴云和大地之间建立了一条放电“通道”。 

 

为解开雷电发生的物理过程之谜,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雷电研究团队于2006年在广州从化建立了国内首个固定雷电野外试验基地,每年5月至8月开展人工引雷试验,目前已成功引雷百余次。

 

背后玄机可知晓

 

从旁观者的角度看,人工引雷似乎很简单,只要“放一支箭”就可以。然而,在科学家眼里,人工引雷是复杂而困难的,需要特殊的场地,需要技术精湛的科研团队且要严格地按照防护规程操作,需要找准时机。

 

人工引雷试验场地要在雷电多发地带。“我们的试验场地在广州从化,位于华南区域,属于雷暴多发地区。这种‘先天优势’能够为人工引雷试验开展提供非常好的自然条件。”吕伟涛博士解释道。

 

从事人工引雷的科学家也不简单,要有多年的积累和丰富的经验。吕伟涛博士及其所在的科研团队已从事这项工作达十余年,每年他们都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在野外开展雷电观测试验。

 

雷电外场试验是与电压非常高、电流非常大、电磁辐射非常强的观测对象打交道,试验人员的安全始终要放在首位。因此,人工引雷必须采取严格的安全措施。在发射火箭引雷时,所有试验人员必须待在一个牢固可靠、有良好的屏蔽和接地的金属方舱内,即“法拉第笼”。这个金属方舱,即使被雷击中,里面的试验人员也是安全的。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所有试验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同时,试验人员要准确获取观测数据,每个环节都不能有半点儿马虎。

 

人工引雷火箭拖着一条细细的钢丝,钢丝需要有足够的抗拉强度,要细、要轻,以减轻火箭的负荷。火箭发射后上升的速度也是决定能否成功引雷的关键。火箭的发射速度太快,容易将钢丝拉断而导致引雷失败;速度太慢,不利于火箭冲破其尖端电晕放电产生的屏蔽层,同样难以引发雷电。

 

其他引雷手段如高压水柱引雷法、激光束引雷法、气球引雷法等,目前尚未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激光诱雷涉及诸多理论和技术问题,是今后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一旦获得成功,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人们总觉得雷电能量超强,但其实一次雷电所释放的能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一次典型的地闪释放的能量也就够5个100W的灯泡亮1个月左右,但由于雷电的瞬时性(持续时间很短),其能量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释放的,所以雷电的瞬时功率非常强。而且,雷电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存在很大的随机性,在一个固定地点发生的雷击很有限。目前,对雷电能量的收集也缺乏相应的手段,所以还难以有效储存和利用闪电的能量。

 

价值重大应用广

 

人工引雷可以为我国雷电监测、预警预报和防护技术研究与开发提供必要的基础平台,为我国雷电业务的发展提供更加科学的技术支撑,以提高我国雷电灾害防御能力。

 

传统的避雷系统是由避雷针、避雷带、引下线、接地体等构成的,但新型避雷装置的研究需要进行更加实际的雷击试验。人工引雷提供了最接近真实的自然雷电模拟源,不但可以用于雷电物理研究,还能对雷电防护装置的性能进行综合试验和评估,结果更为可靠。

 

另外,人工引发雷电对雷暴电场和降水有明显影响,一般会导致降雨猛增,对冰雹云进行人工引雷则可以使冰雹削减、降水增加。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人工引雷有可能成为人工影响天气过程的一个有效手段。

 

人工引雷所在地点的附近还会产生强大的电磁辐射。这种辐射则可能诱发农作物或其种子基因发生变异。如果将人工引雷技术应用于人工育种,就能以大大低于太空育种的成本,选育出多种有实用价值的新品种。

 

单纯的雷电不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影响,但如果雷电与建筑物或者其他重要结构接触就可能导致雷电事故。因此,我们需要防雷避雷。同时,雷电是一种强大的能源,如果能控制并利用它造福人类,那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价值,人工引雷火箭也许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E学课堂

 

从神话故事中的雷公电母到人工引雷试验,人们对雷电充满了好奇。人工引雷试验画面曝光,现场科幻感十足,引发无数网友热议。扫描二维码,看看专家如何解读引雷过程。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