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2:E学湖南·本期策划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192期  总第5806期  2019年11月11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92期  下一期
传承与创新:湖湘传统文化焕发新魅力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选题策划/本报编辑部 撰稿/李雨龙 发布日期:2019-11-11 09:46:46

农历十月十五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下元节。如今,这已不是一个人人熟知的节日,而在以前,这一天被称为“下元水官节”,其隆重程度不输于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下元节期间,人们会修斋设醮、享祭祖先、祈愿神灵。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诸如下元节这类节日背后的传统文化开始“消逝”。


近年来,我国着重强调国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也越来越看重,一些已经淡出人们视野的优秀传统文化又逐渐以新的形式回归。本期,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新一代小小“湖湘人”对湖湘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于新时代中焕发新魅力!

 

身边的湖湘传统文化

 

湖南身处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南,远在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在湖南区域生活,几千年来一直深受春秋战国时代楚文化的影响。这片热土诞生了无数名人,书写了无数传奇,正如岳麓书院大门联所书——“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在宋元明时期,由于几次大规模移民,湖南地区的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等方面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先后诞生了理学鼻祖周敦颐、主张经世致用的王夫之以及“睁眼看世界”的魏源等一系列思想家,还产生了花鼓戏、湖南剪纸、湘绣、女书等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凝聚了代代湘土人士的智慧。
  

湘绣名列中国四大名绣,带有鲜明的湘楚文化特色,以着色富于层次、形态逼真闻名于世,距今已经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这种“以针为笔,以线晕色”的刺绣工艺,强调写实,形象生动,质朴而优美,是湖南的“艺术名片”。湘绣中最为出名的是绣虎,湘绣狮虎毛纹栩栩如生,几乎能以假乱真,已经发展到可以双面异绣。因此,湘绣还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
  

花鼓戏是湖南地区的代表戏种,蕴含了湖南各地方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吸取了各地艺术的精华,是湖南地方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作为知名度很高的湖湘传统文化,花鼓戏在湖南地区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在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前,花鼓戏不啻于湖湘地域民间娱乐的“扛把子”。那时候,爱好热闹的湖湘人家举办婚庆、生辰、丧葬、节庆等宴会时,往往会邀请一班当地有口皆碑的花鼓戏班子来唱堂会。花鼓戏演员们用湖南地区方言演绎着花鼓戏名段,如《刘海砍樵》《补锅》等或悲欢离合、或戏谑传奇的故事,台下湖湘人品味着生活中的人生百态。
  

女书因电影《雪花秘扇》而逐渐被世人熟知,虽然没有湘绣与花鼓戏那么出名,但是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一种性别文字,流传于江永地区的奇特的语言文化,只在当地的妇女之间使用,传承也靠母亲传给女儿、老人传给少年的自然方式代代传承。女书影响着汉字的结构,同时又是汉字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逐渐“消逝”的湖湘传统文化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涌入中国,但并没有与中国本土的思想文化很好地结合,且一定程度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这是现当代中国传统文化“消逝”的开始。
  

家住湘潭市岳塘区的向女士表示,在童年时期,每年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无论在城市还是乡镇都可以看到舞龙灯、狮灯,在锣鼓喧天、龙腾狮舞中,人们热热闹闹地贺新年、闹元宵。但到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些习俗只有在老家才能看到了。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新思想和新技术的推动下,新的文化不断衍生出来。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需要留存积极进取的精华部分与新的文化结合,产生紧随时代发展和对人民和社会更有意义的新的文化,而不是守着“一亩三分地”,拒绝推陈出新。
  

传统文化本身也有一定的局限。首先是传承的局限性,许多传统文化传承的条件苛刻,这也是导致其“消逝”的原因之一。学习时间长、周期长是传统文化难以传承的重要特点,当下的现代文化节奏太快,传统文化无法适应就会出现断层现象,常常后继无人。其次是地区局限性,这也是阻止传统文化进一步传播的一大门槛。在江永女书园工作的胡女士说,因为女书这种文化只在江永地区流传,且很少有文本保存下来,多是口口相传,极少数保存的文本也是通过传承人的捐献才得以重见天日。


湖湘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注重国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无论是《中国成语大会》和《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还是《国家宝藏》的热播,都表明了当下人们重新燃起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一些传统文化突破了时代界限,找到了自身的出路,这也证明传统文化在国人心中的认可度。
  

如今,湖湘传统文化的传承正在书写新的篇章。例如,花鼓戏已经成为了许多小学的特色教育进入了学生们的视野。长沙市芙蓉区曙光路小学就将花鼓戏引进校园,让学生们重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原本以为戏曲生涩难懂,但没想到同学们十分热情,还有的小朋友不仅自己喜欢上了花鼓戏,每次学习完以后还回家教妈妈和奶奶,带动了全家人学习唱花鼓戏。
 

株洲市外国语学校就十分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学校每年都会举办传统文化艺术节,并创立了校园诗社、小戏骨培训班等,培养学生对诗词、湘剧的兴趣。他们还将湘剧改编成英文版,让前来访问的国际友人也大开眼界。衡阳市衡南县明德小学的贺常舸同学最近也被湖湘传统文化“圈粉”了,在班会课上他学会了湘绣,被湖湘传统文化的魅力深深地吸引。
  

湖湘传统文化是我们湖南人的文化摇篮,我们要让新一代小小“湖湘人”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去感受湖湘传统文化的魅力、趣味,去爱上这些有独特魅力的文化结晶,去亲身参与传承与创新。在不断向前的时代涌流中,让湖湘传统文化的延续呈现出开放的、多元的发展,让它那穿越千年的鲜活魅力继续绽放。


■E学课堂

 

啦啦操是从美国传到中国的体育运动,深受大家的喜爱,它不同于健美操,是一个单项体育运动,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最初的啦啦操是为了体育活动呐喊助威而出现。啦啦操和花鼓戏结合在一起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欢迎扫码观看视频——《花鼓戏啦啦操》。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