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E学中国·本期策划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191期  总第5801期  2019年10月28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91期  下一期
看动画 聊历史——国产动画演变史折射出的时代变迁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选题策划/本报编辑部 撰稿/鲁芳 发布日期:2019-10-28 16:19:11

细数:国产动画繁荣期


中国动画最早可以追溯到1922年的《舒振东华文打字机》。但因为战争等一系列历史问题,能够充分体现创作期间的历史潮流且至今还能看到的动画,绝大部分诞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后。按照这个时间节点,依据我国动画的发展历史来看,大致有三个繁荣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80~90年代以及2000年至今。
 

寓教于乐:聚焦普通大众,服务少年儿童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集中了一批有才能、有修养的美术大家,他们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专心创作,在题材上服务于少年儿童,寓教于乐。
 

1952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黑白动画短片《小猫钓鱼》诞生。受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建设新农村的影响,在这部动画片中,“钓鱼”被设定为生产劳动。该片在充满童趣的画面中向我们讲述了做事三心二意的猫弟弟咪咪,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努力改正并最终钓到大鱼的故事。无论是故事本身,还是动画主题曲《劳动最光荣》,都在向观众传达这一时期劳动美、心灵美的社会价值观。
 

1958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充满讽刺意味的木偶动画《谁唱得最好》,对来自西方国家的一些潮流文化元素进行了批判,反映了当时因某些客观原因,我国对外来文化的一种抵制态度。
 

一代经典:紧随时代潮流,伟大也平凡
 

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动画的产业化,我国在接受大量海外动画作品的同时,开始重新思考国产动画的内容定位。


1986年,剪纸动画《葫芦兄弟》问世,这是中国动画第二个繁荣期的经典之作。《葫芦兄弟》中的每一个葫芦娃都被赋予了相应的超能力,其在奇幻色彩中传递出的斩妖除魔、惩恶扬善、团结力量大的社会价值观至今仍未过时。
 

198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电视系列片《邋遢大王奇遇记》,一改以往传统、完美的动画形象,塑造出了一个顶着爆炸头、穿着海魂衫的“邋遢大王”形象,虽调皮贪玩,但机智勇敢,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某种程度上与当时的青少年气味相投。这一时期的动画不得不提的还有《黑猫警长》,这部被很多80、90后称为“童年阴影”的经典动画片将当时最流行的文化元素融入到人物形象设计上,比如粗条纹T恤搭配喇叭裤、抱着吉他唱情歌的螳螂青年,俨然是20世纪80年代摇滚青年的真实写照。
 

不忘初心:曾遭质疑,如今华丽归来
 

随着中国动画的逐步市场化,2001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了拓展动画受众,推出了一部以青少年校园生活为背景的动画片《我为歌狂》。动画中的人物做音乐、听随身听,和喜欢的异性互诉衷肠。当时,人们刚用上诺基亚手机,校园里的学生们还用着卡带和随身听,恋爱更是被明令禁止。但在这部动画片中,现实里不被允许的都能在动画里实现,受到了众多年轻观众的追捧。
 

此后的国产动画陷入了抄袭国外动画的风口浪尖。好在我们很快警醒,意识到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动画创作才是当下国产动画的发展之路。
 

2007年,由中国杭州玄机科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的3D武侠动画系列《秦时明月》正式上映,故事以秦灭六国到西楚霸王项羽灭秦这段英雄辈出的历史时期为背景,建构了一种集武侠、奇幻、历史等于一体的瑰丽多姿的历史图景,浓郁中国风的现代诠释为该系列动画带来了一种鲜明的文化自信时代气息。
 

自此,国产动画本土化日趋明显,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也日益提升,本土文化元素成为动画创作的绝对主流。比如《神厨小福贵》《虹猫蓝兔七侠传》,以及近年来不断刷新国漫票房的《熊出没》系列、《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和《大鱼海棠》等。

 

自豪:国产动画数字技术的进步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动画片基本解决了视听技术问题,从最初的制作无声默片、黑白片过渡到有声有色的创作阶段。1956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动画短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成为我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
 

在动画形象的设计上,从1947年我国首部黑白木偶片《皇帝梦》,到1958年我国第一部彩色剪纸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和1960年世界第一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再到1995由中央电视台制作出品的中国第一部三维动画《太空特警》,一路发展至今,我国动画形象越来越逼真、精致和立体。
 

近年来,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疑为国产动画的制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在这个看颜值的时代,三维动画技术的运用使人物角色愈发生动逼真,动画场景的真实感更加强烈。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大圣真实且还原本真的动物毛发质感,动作流畅自然的打斗场面,三维和二维技术的结合,再加上灯光和声效的配合,使剧情直击观众内心;《大鱼海棠》中超现实灵韵意境的建立也是借助于三维技术,为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了气氛,增加了影片的感染力。

 

品味:国产动画中的成长主题
 

成长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少年儿童而言,成长渗透在日常生活中,也体现在精神和心理等诸多层面,并不单指年龄的增长。纵观我国动画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它由始至终贯穿其中的主题——成长。
 

个体意识萌发获得的成长


最典型的当属《小蝌蚪找妈妈》和《小猫钓鱼》,这两部动画片分别在知识范畴和行为规范方面讲述了小蝌蚪和猫弟弟咪咪的个体成长历程。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断接收新知识和认识自己,渴望长大,渴望了解未来,这是儿童的一种普遍心理现象;猫弟弟咪咪从一开始的三心二意到后来听话明理,完成了自身行为规范上的成长。


历经挫折后的成长
 

莫迪凯·马科斯曾经在讨论成长小说时将其定义为:“成长小说展示的是年轻主人公经历了某种切肤之痛的事件之后,或改变了原有的世界观,或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或两者兼有;这种改变使他摆脱了童年的天真,并最终把他引向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小编认为动画主人公的成长亦然。比如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孙悟空的成长主要体现在心理变化上,他经历挫折后陷入迷茫,江流儿用自我牺牲使孙悟空彻底挣脱了内心的桎梏,在心理上突破自我,解除法印,从而战胜妖王。而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的成长则主要体现在认识世界、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关爱和牺牲、敖丙的友情使哪吒摆脱偏见,坚定自己选择的方向,即为哪吒的成长。

 

推荐:在动画中感受中华文化精髓
 

动画陪伴我们成长,一部优秀的国产动画片不仅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窗口,更是我们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向导。比如《阿U》(2012年)告诉我们欢乐无价,《赛尔号》(2012年)告诉我们什么是责任感,《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2013年)让我们感受了亲情与爱……我们可以边看边品味这些国产动画传达的文化精髓。
 

近期由于《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热播,部分小学生中掀起了一股自制动画的热潮。来自云南师大附小的五个小学生创作出了一部动画短片《小蚁航天记》,令小编佩服。在数字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如果我们也想制作出一款属于自己的动画,可以试试以下软件,比如:万彩动画大师、木疙瘩、Autodesk Maya LT 2018、Focusky动画演示大师等,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动手做一做。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征,在体味动画主人公心路历程的同时,我们也触碰到了时代变化的脉搏,这些动画作品全方位展示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文化乃至科技的发展变迁。唯一不变的是在不同的年代,动画将始终作为一种独特的、深受广大年轻人热爱的文创形式,以不同的题材形式默默记录并向人们讲述中国的发展故事。

 

■E 学课堂

 

看完《哪吒之魔童降世》,细心的同学们可能已经发现,这部影片中的哪吒形象较之从前有很大不同。扫描二维码,一起来看看哪吒的形象变迁吧!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