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4:河南特别报道•印象社团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181期  总第5730期  2019年04月15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81期  下一期
“丝韵”葫芦丝:吹动旋律,激扬成长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文 / 李若琳 廉娟 发布日期:2019-04-15 13:01:31

在豫北太行山东麓林州市,说起振林学校的葫芦丝社团,几乎人尽皆知。


午后,斜阳浅照,暖意笼身。刚进振林学校大门,就听到婉转悠扬的葫芦丝。


“看来,我们来得正是时候……”相视一笑,我们两个不约而同地加快了脚步。
 

在振林学校副校长兼葫芦丝社团负责人张淑萍的陪同下,我们走班级访师生,慢慢沉浸于一个关于葫芦丝社团的有趣故事中。

 

一个葫芦丝才子

 

在林州市振林学校,葫芦丝是表情达意的载体。
 

欢喜时,吹上一曲;忧伤时,吹上一曲;苦闷时,吹上一曲……对于师生来说,用葫芦丝演奏音乐来表达感情、传递感情乃至宣泄感情,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
 

李承阳是六(1)班的学生。他是振林学校葫芦丝社团的成员。他说:“每当我烦躁时,就会吹上一曲。伴随着音乐声,我的烦恼便悄悄消散了。”说话时,李承阳的眉宇间展露出一抹灿烂的神采。
 

在葫芦丝社团,李承阳是公认的“才子”。老师称赞他天赋极佳,无论学啥一点即透;同学们夸赞他“口中有货”,好多曲子张口即来。


李承阳最喜欢《月光下的凤尾竹》。这是倪维德(著名词作家)作词、施光南(著名作曲家)作曲的傣族乐曲,早已成为葫芦丝演奏乐曲中的代表性经典曲目。但这首曲子,对演奏者的演奏技巧要求极高。为了练好这首曲子,李承阳吃了好多苦头,手指磨出了茧子,嘴唇裂出了口子。有一段时间,他每天吹练三四个小时,以至于腮帮生疼不已。如今,寒暑更替,李承阳的演奏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每每《月光下的凤尾竹》《竹林深处》奏起,喧嚣的校园仿佛中了魔咒般瞬间静寂无声,令听者沉浸别样意境。
 

有人说:“音乐最能通人情感。一个好的乐手,总能轻易引起人们的共鸣。”显然,李承阳做到了。他的曲子终了,但听者仍沉浸在音律中,仿佛置身于月光下、竹林里。


李承阳的“成才”,多得益于林州市振林学校实施发展的“一人一体艺”特色课程。


一条特色培育之路

 

林州市振林学校创建于2013年,是一所以英烈栗振林命名的学校。


建校伊始,振林学校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全人教育理念,借鉴北京、上海、香港、深圳等地先进办学经验,融合林州本地优势,大胆探索、勇于革新,积极推进开设“一人一体艺”特色课程,即要求学生通过六年小学生活,至少掌握一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才能。在音乐教学中,积极倡导“小乐器进课堂”,葫芦丝以它方便携带和独特音色的优势,入选振林学校“一人一体艺”特色课程。


2015年9月,林州市振林学校正式开设“葫芦丝”特色课程,随后即组建了葫芦丝社团。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振林学校实行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方式,将葫芦丝课程讲解和葫芦丝社团发展有机融合,走出了一条特别定制的培育之道。


“葫芦丝,是一种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的乐器,极富地方色彩。这就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多问题并提出了更高要求!”张淑萍说。比如:音高和气息怎么调配?该用手指的哪个部位演奏?怎么吹才能不漏气?这些看似基础的问题,却是最容易困住学生的问题。“有些学生性格内向,遇到基础的问题往往羞于请教别人,就硬着头皮稀里糊涂地学,最后总也学不好,久而久之就对葫芦丝失去了兴趣,还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振林学校校长元宏庆的支持下,张淑萍带领社团老师根据市面上的既有教材和自身的音乐素养,精心挑选、努力钻研、认真琢磨,最后编写出了属于振林学校学生的“特色教材”。有了这些教材,老师如虎添翼,学生也有了可参考的例子和标准。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只有兴趣,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还远远不够,他们需要更有针对性的教学。为此,葫芦丝社团李小芳老师就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为基础不好的学生定制独属于他们的课程——“一帮一”“少带多”“强带弱”。也就是让基础好的学生带基础差的学生,给基础差的学生安排简单易学的曲目,从而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继续努力学习。这样的结果就是:葫芦丝社团全员不掉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几年来,有新成员进入,有老成员离开,但几乎每一个从葫芦丝社团走出的学生都会自豪地说:“咱校葫芦丝社团,真不赖!”

 

一种代代传承的精神

 

葫芦丝社团的“真不赖”,既有社团老师的辛勤付出,更有社团精神的代代传承。


葫芦丝社团的发展壮大,有两位老师功不可没,其中一位就是元瑞增。元瑞增是葫芦丝社团的元老,更是葫芦丝社团的灵魂人物。几年来,他在繁重教学之余,一头钻进葫芦丝社团,从社团理念到教学方案再到成员招募,凡事都要“插一手”。
 

元瑞增为何如此钟情葫芦丝呢?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元老师小的时候,遇到一位音乐启蒙老师。这位启蒙老师什么都会,二胡、箫、笛子等,无不擅长。他教授的音乐知识,让元老师受益终生。讲起这些时,元老师神采飞扬:“所以,我要传承启蒙老师的精神,将我会的和对学生有益的音乐知识,尽数教给学生,让他们从小就接触音乐、欣赏音乐、品味音乐……”


元瑞增利用业余时间,自制了葫芦丝教学软件用于课堂教学,收效甚佳。当然,元瑞增沉湎于葫芦丝社团,还有另外一种情谊。他说:“学生们在学校受到音乐的启蒙,学习识谱、认识乐器、掌握一门手艺,是他们的幸运,重点培养的是学生们正确的情感态度。这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态度,这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人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元瑞增有自己的独有看法:成绩不是最重要的,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才是首要任务。事实上,葫芦丝社团的每一名成员,从开始的茫然无知到现在的品鉴审美,音乐素养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就这样,在元瑞增的悉心付出下,葫芦丝成了振林学校最独特的风景线。在学校每年的庆“六一”系列主题活动中,葫芦丝社团都大放异彩,折服了全校师生,更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现在,‘葫芦丝’已成为‘一人一体艺’特色课程的核心课程之一。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报名人数大幅增多,同时学生们的练习热情也更加饱满、高涨。”李小芳老师说。“我们利用音乐课和体艺课时间播放葫芦丝经典曲目,让学生感受到葫芦丝的音乐美,引起学生对葫芦丝的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欲望,学生就会认真练习并积极参加音乐实践活动。”看得出,李老师对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独到的见解。
 

从元瑞增的启蒙老师,到元瑞增、李小芳、郝爱利等葫芦丝社团老师,再到正在葫芦丝社团学习的少年成员,一个小小的葫芦丝将三代人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演绎出了一个代代传承的美丽故事。


“现在,我校葫芦丝社团已经累计吸收了近70名学生。”元宏庆说,“在葫芦丝社团,他们通过学习葫芦丝,不但能锻炼自己的意志,而且能开发自己的智力,还能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深刻感受到了自然界的天籁之音,从而净化了心灵、抒发了感情、休憩了身心。这对他们的成长成才大有裨益。”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