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磁悬浮,相信大家不约而同都会想到磁悬浮列车。在我国上海和长沙,就分别有一条磁悬浮列车运营系统:上海磁浮示范运营线和长沙中低速磁浮线。
磁悬浮列车有许多优点:列车在铁轨上方悬浮运行,铁轨与车辆不接触,运行速度非常快,可以超过500千米/小时;无噪音,不排出有害的废气,有利于环境保护;由于无需车轮,不存在因轮轨摩擦而产生的轮对磨损,减少了维护工作量和经营成本。它是21世纪理想的超级特别快车,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发展磁悬浮列车。
既然磁悬浮列车具有这么多的好处,为什么在国内并没有被大范围推广呢?
首先是安全问题。由于磁悬浮系统必须辅之以电磁力完成悬浮、导向和驱动,因此在断电情况下列车的运行安全就是一个不能不考虑的问题。此外,在高速状态下运行时,列车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需要长期的实际检验。
其次是造价高昂。上海段约30公里的线路设计投资为1000亿元人民币,实际施工中,根据地形、路面及设计运送能力的不同,当然造价也会相差较大。但无论如何,一公里的路线至少需要8亿元人民币的投资,也就是说,1厘米线路就需要花费8000元来修建。
最后是磁悬浮的辐射问题。对此,国内专家存在两种声音。一方认为,中低速磁悬浮列车采用吸力型电磁悬浮技术,轨道与列车底部的电磁铁之间形成一个异性相吸的封闭磁场,在这个磁场外面,几乎是没有辐射的。另一方观点与前者针锋相对,认为磁悬浮列车的轨道上铺设有交流线圈(即电磁铁),在通电时,不仅列车会有辐射,轨道上也会产生电磁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