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E学中国•本期策划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181期  总第5730期  2019年04月15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81期  下一期
上新了·中华文化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选题策划/本报编辑部 撰稿/姚佳 发布日期:2019-04-15 10:53:13

历史文化场馆焕新颜
 

在很多同学的印象中,历史文化场馆是沉稳、威严的代名词。而在古今交融中,它们已不再冷冰冰,变得越来越亲民,越来越有个性,也越来越有魅力。
 

这座宫殿有点“萌”
 

一场灯会,点亮了故宫的夜,也点燃了民众巨大的参与热情。很多想进宫赏灯的人提前在电脑前蹲守预约门票开售,系统一度被刷“瘫痪”,3500张网络预约门票一经出售便被抢购一空。
 

近年来,故宫一改古老神秘的“高冷”路线,逐渐受到热捧。故宫“掌门人”单霁翔自上任以来,着力开发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改变了大众对故宫的刻板认知。剪刀手李清照、兰花指康熙、傲娇乾隆……原来故宫也可以这么有趣,这么接地气,甚至开设了文创产品网络店铺,产品涉猎广泛,包含图书、日用品、服饰、家具、礼品等各个领域。
 

而文化创新类真人秀节目《上新了·故宫》的热播,则吸引了更多人对故宫文创的关注。节目中,嘉宾作为新品开发员,跟随故宫专家进宫识宝,探寻故宫历史文化,并与顶尖跨界设计师联手高校设计专业的学生,每期诞生一个引领热潮的文化创意衍生品,打造“创新”与“故宫”相结合的制作模式,掀起了线上线下故宫热,进一步实现“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活起来”的国家文化事业发展愿景。


3D技术让文物“说话”


说起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的马王堆汉墓,想必很多同学都不陌生。此墓墓主分别为西汉初期长沙国相利苍及其妻辛追、子利豨三人。而千年不腐的辛追夫人出土后,便被陈列于湖南省博物馆。在辛追墓墓坑陈设上,湖南省博物馆运用了现代3D投影技术,还原辛追夫人出土时四层套棺的套合方式,以及每层棺木上的精美纹饰,给参观者带来了非常震撼、炫目的美的享受。
 

鎏金铜虎镇是极具扬州地方特色的一件珍贵文物。在扬州博物馆内除了鎏金铜虎镇真品之外,还有一件它的“孪生兄弟”。原来,这个“孪生兄弟”是运用3D打印技术制作而成。运用3D打印机,通过电脑软件将建成的三维模型分区成逐层的截面,从而指导打印机逐层打印,只需8小时就可原比例复制珍贵文物。而参观者也可以亲自体验文物3D打印,会有专业人员在旁指导。
 

事实上,文物3D打印在未来是必然趋势。博物馆可以将文物打印出来用于建模保存。在文物修复上,也有其用武之处,例如可以打印出文物缺损部分加以修复。同时还可以对打印出的文物复制品进行二次创作,打造别具匠心的文创产品,让文物“活”起来。

 

非遗文化时尚创新发展
 

非遗文化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但在城市化发展的背景下,传统非遗文化的生存环境逐渐消失。基于非遗“口传心授”的本质特性,许多非遗项目日渐式微,面临“人亡技消”的困局。而将非遗文化以现代化手段进行创新,不断开拓其文化市场,让非遗插上信息化的翅膀,飞进校园,不失为一种好的保护方法。


皮影+动漫
传统文化穿新衣
 

皮影最早诞生于两千年前的西汉,是我国民间的一门传统艺术。“影人”在艺人的操纵下,靠灯光透射映到白色布幕上,随着乐器伴奏和唱腔配合,便成为“一口叙还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艺术形象。
 

面对现在的市场环境,要让工艺得到传承,就必须创新。在皮影的传承上,中国皮影艺术雕刻鉴定专家、陕西省工艺美术一级大师、陕西皮影传承人汪天稳就创造出许多具有轰动效应的新皮影,引导皮影发展潮流。在汪天稳的手下,动漫人物成了一个个皮影人像,幕布一搭,皮影版动漫就开场了。皮影戏和动漫结合,如同给传统文化穿上了一件时髦的外衣,它以一种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了出来,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还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濒临消失的皮影戏。
 

非遗进校园
创新发展有新意
 

在上海,几乎每所中小学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非遗传习项目。海派面塑、灯彩、上海剪纸等非遗项目纷纷进入课堂,以期培养非遗“小传承人”。在传承的同时,不少非遗项目也在谋求创新转型,以便适应当下的市场需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面人赵”第三代传承人陈凯峰借鉴日本动漫文化,制作“Q版”京剧娃娃与经典卡通形象。“‘卡哇伊’的面人让孩子们觉得面塑很可爱,他们就愿意学。”陈凯峰说。
 

江苏无锡惠山泥人的历史由来已久,圆滚滚、胖乎乎的“阿喜”“阿福”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在惠山泥人非遗传承人赵建高看来,要让孩子们喜欢上这门古老的技艺,适当地改变与创新尤为重要。于是,在学校开设选修课时,他有意识地在模具中增添了许多时尚元素,为这个古老家族“添丁加口”,果然受到同学们的喜爱。


除了内容创新之外,借助数字化手段来呈现、传播、保护非遗文化也成为一种新趋势。例如一些学校会在校内设立非遗博物馆,以数字化形式呈现非遗文化,让孩子们对传统艺术形式有更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古人的“匠心精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工程,是江苏省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保存的一项重要举措。江苏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全省510个国家级和省级非遗相关单位中挑选出10个试点项目,以抢救性记录、数字化保护和数据库建设等方式,将这些非遗项目留存在人们的记忆里。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而创新则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如何结合时代特色,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是一代代人探求的永恒话题。而作为小学生的同学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又能做到哪些方面呢?
 

用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自身涵养。琴棋书画、传统音乐、民间工艺、衣冠服饰、中国对联……中华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文学内涵更是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大有裨益。传承不是灰烬的膜拜,而是薪火代代相传。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传统文化的“小传承人”。如果你有感兴趣的方面,不妨和志同道合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对传统文化进行研习。此外,可以请教相关教师提升能力,去文化场馆参观学习,通过参加竞赛锻炼自己。
 

创新从质疑开始。对同学们来说,文化创新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如果只谈创新,也并非发明多少科技成果,而是重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创新的开始和动力。就拿语文学习来说,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培养质疑能力的思路。先读:在识字学词、读通课文中广提问题。互读:在同桌交流、小组讨论时归并问题。深读:在问题集聚、比较取舍后形成主问题。练读:在品赏语言、学习运用里解决问题。延读:在通览全文、意犹未尽时延生新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质疑能力持续发展,思维活力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得以培养。

 

我们终将成为历史,但我们传承和创新的优秀文化,会带着时代的个性和特征,在一代代人之间流传,在历史洪流中留下一抹不可缺少的色彩。而每一次为了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做出的努力,都会被历史铭记。

 

■E学课堂

 

农历正月十五、正月十六,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在故宫古城墙上闪耀,让这个“最大的四合院”亮了起来。扫描二维码,直击“紫禁城上元之夜”盛况。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