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2:E学湖南•本期策划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174期  总第5683期  2018年12月07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74期  下一期
巧用共情妙招开启智慧沟通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选题策划/本报编辑部 撰稿/周薇 发布日期:2018-12-07 09:23:01

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与学习中能快速控制坏情绪,充分理解他人是比较困难的。部分孩子在遇到一些小摩擦时,无法宽恕别人的错误;在与父母有意见分歧时,放大父母的失误,将小矛盾无限放大。面对这个问题,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变得通情达理。要解决孩子的人际交往障碍,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交际圈,可以巧用共情这把钥匙。


感受你的感受,共情换真情

 

“共情”这一概念是由人文主义心理治疗学派代表之一的卡尔·罗杰斯提出的,他认为:共情是一种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现今,在面对小学生一些成长问题时,共情是一种科学的解决方法。理解他人的不良情绪,体会他人的想法,体验他人的内心感受,调整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这都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近日,长沙市芙蓉区育才第二小学组织学生来到长沙市芙蓉区素质教育基地进行了一场素质拓展学习。出发前,学校给每一位家长和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向对方写一封信,将自己的感受和对彼此想说的话都写下来。拓展学习的最后一天,教育基地教师让每个学生静下心阅读完父母的来信。现场,不少学生泣不成声,感动不已。有学生说道:从没想过,生活中事事挑剔、啰嗦的父母原来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操心;有学生边哭边懊悔地表示:平时自己任性、自私,完全没在意过父母的感受,每次写作业的时候总是拖延、淘气,实在不应该;有的学生痛哭反思,后悔从没考虑过父母工作压力如此大,而自己却挥霍、浪费,不懂珍惜……
 

会场外等待的父母,阅读完孩子给自己的信后,也红了眼眶。“妈妈,我希望你早上叫我起床时,不要老是发脾气,因为我真的很困。”“爸爸妈妈,你们可以在爱弟弟的时候也分点爱给我吗?不要老对我说‘姐姐要让着弟弟’好吗?”“妈妈,我写作业的时候,你不要一直唠叨我慢,因为有些题目一点也不容易。”……他们发现原来孩子也如他们一般,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委屈,也许这些委屈在成人看来都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情。但这些坏情绪都是需要发泄和排解的。
 

简短的一封信,搭建了父母与孩子间沟通的桥梁。人的情绪就像装在玻璃瓶里的五颜六色的弹珠,隔着玻璃我们都能清晰地分辨出对方的情绪。隔着玻璃摇一摇,想清理掉坏情绪,但小瓶子一晃,受到刺激就噼里啪啦地响,让大家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甚至做出过激的行为。如果在这个时候,选择“共情”这把小钥匙,帮助对方把瓶子打开,慢慢将情绪的小珠子拿出来,则是解决矛盾的制胜法宝。当孩子因为某件事心烦意乱时,我们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情绪,进而控制自己的情绪。面对生气的父母,孩子也要学会换位思考,去感受父母的情绪,从而修正自己的行为,帮助父母消除消极情绪,这才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关键。
 

在后期的追踪报告中,不少家长反映,用好了正确的沟通方式,孩子其实很通情达理!

 

共情是妙招,巧用不滥用

 

共情倡导站在他人的角度上看问题,从他人的感受出发,理解他人的感受。共情不仅可以助力亲密亲子关系的建立,还有利于同学之间的关系处理,辅助教师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一名六年级的班主任告诉笔者,从三年级接管班级以来,她一直在班上对学生进行共情教育,班级气氛和谐团结。但她也发现,个别学生在与同学交往,解决实际问题时,将共情误用了,一不小心把共情变成了过分同情,认为对方是可怜的、悲惨的、需要安慰的。随着年纪增长,很多学生不接受这种方式,尤其是一些男学生,将这种同情当成了一种嘲笑和瞧不起。
 

同情是仅仅站在个人的角度看对方的问题,而共情要求我们进入对方的精神世界,理解和分担对方的各种精神负荷,给对方提供精神帮助。共情并不表示同意对方所有的一切,而是表示体贴和理解对方此刻的感受,从而能够让对方平息下来。
 

还有一种现象是共情过了头,变成了煽情。班级里有些女同学过分感性,面对同学偶尔的一次考试失利,总是闷闷不乐,伤心又委屈的样子,她们会去安慰对方:我很理解你此刻的心情,辛辛苦苦筹备考试,没想到考得这么糟糕,我也为你感到很不值当!往往这种过分煽情的交谈之后,接踵而来的是被安慰者更加伤心的哭泣。这也是典型的在与他人沟通时误用了共情。


共情,让沟通更畅通

 

如何合理运用共情,让自己与对方的沟通更和谐、高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学会倾听。无论是父母子女还是同学之间,我们首先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有效沟通,合理利用共情的第一步就是要给予他人倾听,鼓励对方将内心的感受说出来,认真聆听对方的表达,不打断对方的叙述,不做价值判断,努力体会对方的感受。在倾听对方语言表达的同时,要多观察对方的行为,如表情、动作,并做出相应的回应,让对方感受到我们在听,并且听懂了。


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冷静下来,倾听他人的心声之后,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上看问题也至关重要。在弄清楚经过后,为对方的行为和情绪寻找释放的突破点,真诚地理解和包容他人,并帮助对方一起寻找解决办法。
 

学会尊重。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面对问题时不能仅凭自己的感觉来判断。要尊重他人,接纳他人的判断,不过多地评论或者意图替对方做决定。要真诚、有善意地理解对方的观点及行为,不可以过于敷衍和专横,更不能草率地否定别人的意见。
 

学会释放情绪。消极、负面的情绪一旦在心中积存下来,就会造成交际关系陷入僵局。在掌握共情三要素——倾听、理解和尊重之后,我们可以和对方一起寻找合理的方式,释放当下的情绪,让沟通更加畅通,让关系更加融洽。
 

共情的内在核心是“理”,而不是单纯的“情”。以共情促进智慧沟通是需要在“理”的限制下才能发挥最大功效。不歪曲事实本身的“理”,不误导孩子曲解了沟通时的“情”,我们一定会收获到一份“通情达理”的真挚情感。


■E学课堂

 

共情能力来源于对他人情况的把握,你对对方了解越深,你越是容易做到共情。例如孩子告诉父母,他被同学打了。可能很多父母无法产生共情,只是问一句:“你怎么可以和同学打架呢,伤到哪里了吗?”但是,如果看到了伤口,听到了孩子的哭泣声,感受到当时那种紧张情绪,以及了解了打斗的过程,大部分父母可能就能感受到孩子其中的痛苦。
 

当别人跟你讲述自己的遭遇时,如果你能像电视播放一样,试着想象,把他们的经历用准确的图像在你的脑海中显示出来,可以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了解更多共情小知识。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