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4:河南特别报道·小记者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166期  总第5626期  2018年07月06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66期  下一期
巩义市大峪沟镇中心小学小记者探秘康百万庄园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贺旭 王亚杰 发布日期:2018-07-06 13:47:45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的本土文化,激发他们探寻家乡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独特的社会实践能力,2018年初夏,巩义市大峪沟镇中心小学《E学中国》小记者走进豫商精神家园——康百万庄园。
 

天公作美,早晨一场瓢泼大雨之后,凉风习习,给炎热的夏季增添了丝丝凉意。孩子们带上背包,穿上小记者马甲,迫不及待,整装待发。
 

到了目的地,小记者们有序进入,分为两组,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依次参观了商栈、作坊、住宅、学馆、祠堂、花园、寨堡等地方,对庄园的历史变革、建筑布局、建筑特点、历史价值有了深刻了解。小记者们表示:“康百万庄园让我们了解了历史,也了解了康家传统家风家训。”


来到康家中秋赏月的地方,一张石桌引起了小记者们的注意,石桌上有一段斑驳的《石案铭》,文曰:“顽然一块石,谁道有精神,岂知经镂刻,还能见天真……留于子孙赏拂拭,因之威仪自抑抑。”讲解员解释:“《石案铭》的意思是,一块不规则的石头经过长期的雕琢会发出美玉的光泽,一个人只有经过坚韧的磨炼,不断进取,才能获得成功。”小记者们纷纷陷入了沉思。
 

活动中,小记者有的现场做笔记,有的拿出相机记录美丽的瞬间;参观完毕后,他们争先恐后分享自己的心得,记录当天活动的感悟,形成了多篇文字作品。

 

小记者作品展示
 

难忘的游学之旅  六(2)班 张晨曦
 

伴着泥土的芬芳和雨水的冲刷,我们小记者来到康百万庄园游学参观。康百万庄园的面积很大,是一片风水宝地,如今保留下来的仅有栈房区、主宅区和南大院。栈房区是康家做生意的地方,算是康家的公司。主宅区,顾名思义是主人住的地方,而南大院是康家鼎盛时期为接待客人而修建的部分。


我们首先参观了栈房区,它修建于公元1885年到公元1892年,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这里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副楹联:“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子孙。”这副楹联告诫康家子孙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它令我深受感动,今后我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这次参观游学真是意义非凡,我学了许多平时学不到的知识,希望下次还能去更有意义的地方。
 

“三上成文”珍惜光阴  六(3)班 王玉娇
 

康百万庄园始建于明末清初,面积达240余亩,由19个区域组成,有“金龟探水”的美称。
 

参观主宅区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间房,门头上砖雕“三上成文”四个大字,昔日是康家的厕所,现在房间内部按照书房摆设布局。
 

讲解员介绍道:“康家为什么要在厕所题这四个字呢?是因为康家教育子孙读书求学问要珍惜时间,‘三上成文’即告诫子孙在马上、枕上、厕上也要多读书,把握每一分读书的时间。”
 

康家严格教育后代要珍惜光阴的精神,给了我很多启发!
 

“留余”精神值得学习  六(2)班 孙晨舒


康百万庄园又名河洛康家,位于巩义市康店镇,始建于明末清初,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十七、十八世纪华北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
 

康家有一块“留余”匾——“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意为对人、对己、对事要留有余地,做事不要把人逼到绝路,不要把事做绝了。康家做人做事“留余”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