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E学中国·本期策划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励志启智,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参与互动,集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是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参与互动的平台、沟通老师家长的纽带。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152期  总第5498期  2017年10月2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52期  下一期
拥有健康的心理,做最好的自己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潘礼悦 发布日期:2017-10-24 09:50:42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家庭结构和人际关系发生变化,很多现代人的心理表现出“亚健康”的状态,而这一现象在青少年群体中也非常突出。本期,小编就和大家讨论一下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那些事。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心理亚健康是指在环境影响下由遗传和先天条件所决定的心理特征(如性格、喜好、情感、智力、承受力等)造成的健康问题,是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恐慌、焦虑、自卑以及神经质、冷漠、孤独、轻率,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等。造成未成年人心理亚健康的成因有很多,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1.人格的不完善
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学龄期,在这一阶段,学生获得健康的心理的任务是建立勤奋感,克服自卑感。如果学生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大家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感。当学生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这时,小学生就会顺利度过这一阶段的心理任务,树立起该阶段较为完善的人格,获得健康的心理。
2.生活方式的影响
体育锻炼的状况:发展心理学研究显示,参加体育锻炼者比不锻炼者有更积极的自我概念。因而每天坚持参加一小时以上的体育活动,能使同学们身心愉快,生活满意度指数提高,自信心加强。经常参加身体锻炼的人更容易与他人形成亲密的关系,与同伴一起锻炼是自己坚持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
家务劳动:研究显示,家务劳动对提高身体活动水平起积极作用,对增进小学高年级同学整体心理健康的效应与体育锻炼接近。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和价值观及行为和生活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热爱劳动观念的形成和独立能力的培养,对同学们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饮食行为:健康的饮食行为和充足的睡眠时间,不仅可以增进运动能力,还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吃早餐的同学除了注意力不集中,解题能力下降外,还可能会产生易怒、烦躁、亲社会行为减少、攻击性行为增加等情绪和行为。
3.家庭环境的影响
小编看过一个案例:主人公小亮是一名小学生,爸爸在工厂打工,妈妈是个家庭主妇,在家带两岁的妹妹,还要操持着家务,很少有时间陪他。但父母对小亮方方面面都要求严格。作业不会做,考试成绩不好,都会招来家长严厉的批评,可是小亮的成绩却总是不理想。渐渐地小亮越来越孤僻,不爱与父母沟通,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一天上课时因为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内容,小亮觉得很烦躁,看到桌上有墨水就喝了一口,感到嘴里有点咸但好像心情好多了。从那以后,小亮在学习上遇到问题就喝口墨水,到最后自己都无法控制。
小亮妈妈发现这个问题后赶紧带着小亮去医院检查,可是检查结果是小亮生理上并没有任何问题,各项数据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很显然,小亮的心理问题导致了行为上的“异食癖”。
心理学家经过调查发现,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是促发子女产生精神病症的危险因素之一。紧张的家庭氛围会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从而使孩子的性格带有一系列消极特点。结构健全和谐的家庭才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的主要指标
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以下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指标:
1.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观;2.有适度的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4.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幻想;5.适度地接受个人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等需要的能力;6.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与目的,可以对自己的能力做客观的估计;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学习能集中注意力;8.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为了适应环境的需要而改变自己;9.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与被爱的能力;10.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11.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如果家长或同学们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在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可进一步寻求专业测评机构进行全面评估,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干预。

健康的心理如何养成
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期,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作为小学生,应如何培养健康的心理?
首先,树立健康的心理意识。同学们要形成健康的心理,就必须先有这个意识。怎样加深和牢固同学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呢?对小学生来讲,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从切身经历中分析出健康心理的作用和不健康心理的危害。例如:情绪暴躁对同学之间的友谊的危害,积极向上的情绪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好处,等等。
其次,了解自己的心理特征。只有对自己认识充分、全面和深刻后,把握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才能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做到扬长避短,取得较大的进步。同学们可以做一些关于心理测试的问卷;也可以运用身边的典型事例与自身进行比较;或者多虚心接受和倾听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再次,掌握一些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
发泄法:当同学们处在愤怒期时,可以通过发泄的方法让自己得到放松和释放,比如唱歌、打拳、购物、运动、大哭一场等。
倾诉法:当同学们感到恐惧、害怕或抑郁时,可以找信任的朋友、家人或专业心理指导人士倾诉。因为有些事情越隐瞒心情就会越差。
转移法、暗示法:比如换个生活方式、重新布置自己的房间、发展一个新的兴趣爱好,或者常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如“这没什么”“我能挺过去”“我现在很好”。
改变认知法:以上这些方法只是外在的,最关键的还是要改变自己内心的认知。学会多角度看待事情,既要看到不好的方面,也要看到好的方面。要多去看看生活积极的方面。
豁达放松法: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让同学们获得豁达、放松的心情。  同学们,将来要想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有所作为,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及思想道德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即健全的人格。所以我们必须正视自己的消极情绪,并勇敢地面对它,消灭它,努力成长为身心和谐发展的新时代少年。

 

E学课堂 

无论哪种性格的人,其背后都有优秀的素质。那么,如何克服核心性格中的缺点,学习其他性格的优秀素质来提升自己呢?其中又有哪些规律可循呢?扫描二维码,跟着专家寻找答案。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学生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