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特别 上一版 下一版

单位:山东青年报刊传媒中心

地址:济南市经十一路45号

电话:0531-82055118   82073869

 

单位:山东青年报刊传媒中心

地址:济南市经十一路45号

电话:0531-82055118   82073869

 

山东青年报第5364期  总第5364期  2022年04月20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山东青年报第5364期  下一期
破茧:县域共青团在改革中的“蝶变”——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的“河东实践”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周志鹏 发布日期:2022-04-20 00:00:00

       主讲人:周志鹏
       (共青团临沂市河东区委书记)

       编者按: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山东各地担当作为、深化推进,改革路径清晰,举措落实到位,改革成效逐渐显现。为阐述改革逻辑,讲明改革道理,为下步全面推开改革奠定基础,现推出“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我来讲”栏目。

       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是加强新时期团组织建设的一场攻坚战。作为一名基层团组织书记,我认为这轮改革就是共青团系统刀刃向内、自我革新,通过硬措施、实招数,真正解决长期以来影响和制约共青团组织发展的问题,进而达到夯实基础、破解难题、提高效能、打造品牌的目标。基于这种认识,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化思维,抓重点、解难点、通堵点、促亮点,有效化解了一些制约因素和“瓶颈性”问题,激活了县域共青团组织“一池春水”。
       抓方式创新,“一个机制”解重点
       长期以来,基层团组织一定程度上存在生存能力不强的问题,影响了团组织动员力、凝聚力和号召力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积极探索基层团组织生存社会化模式,创新“三个三”工作机制,推动形成了服务青年、服务大局的生动局面。
       要实现团组织生存社会化,团组织自身就要先行一步。哪些方面先行?关键是组织设置、服务范围和队伍建设这“三大要素”。我们以城市社区、新兴领域、园区企业等为重点,把团组织设置延向社会领域,建设“青春社区”示范点6个,成立青年电商创业联盟等新兴领域青年组织6个,设立校外团青志愿服务站15个;把工作服务范围延伸辐射社会群体,先后建设“暖蜂驿站”20处,开展“店小二”式招聘座谈会80余场。推出“乡村好青年贷”等金融扶持项目15个,累计为青年创新创业发放贷款5300万元;锤炼提升团干部社会化能力,每年安排不少于1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团干部社会化能力培训。
       能力提升的同时,还要配置好“社会组织、社会阵地、社会资金”“三方资源”。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新建团属青年社团11个,联合青年社会组织开展“一堂好课”等高质量服务活动26次。建设“青年之家”15处,打造青年读书“思享汇”等品牌服务项目5个;探索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爱心人士等多方联动的社会化筹措模式,“希望小屋”儿童关爱项目累计募集资金620万元,建成“希望小屋”368个。面对今年3月下旬的突发疫情,仅用3天时间,储备青年志愿者1300余名并参与“疫”线,社会化筹集口罩27.3万只、医用防护服500套、84消毒液221箱,消毒湿巾502盒,在助力疫情防控工作中跑出共青团的“加速度”。
       团组织生存社会化,有序的运行机制不容忽视。在这方面,我们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目前主要围绕几个重点项目开展,集中体现在健全完善社会化青少年教育、青年人才培养和青少年社会工作评价“三项制度”。制定关于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的一系列政策,完善青年人才培养机制;出台《关于体系化推进团干部成长计划的实施意见》、“凤栖河东”归雁培养计划等,形成“党政推动、党团互动、平台促动”的培育模式;探索推进“团内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工作评价机制,每半年集中开展一次工作绩效评价,青少年社会工作满意度达95%以上。
       抓队伍建设,“一个体系”破难点
       思路确定后,干部是关键因素。团的工作力量从哪里来、怎么培养、如何使用?围绕这些核心关键问题,我们聚焦选、育、管、用关键环节,靶向发力,精准施策,探索建立团干部“链式”管理体系,有效破解了“人”的难题。
       我们把基层团干部分层配备作为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团区委机关编制内干部配备率、在岗率均达100%并常态保持;为每个镇(街)社会化招聘1名青少年事务社工并担任团委副书记;推动全区82名乡村好青年担任村团组织负责人,公开招考录用21名专职青少年事务社工担任城市社区团组织副书记。在社会领域,建立“归雁”人才储备库,选拔265名优秀河东籍高校学子担任团建协理员。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团干部数量从179名增至410名,其中体制外团干部配备92名,挂、兼职团干部配备率提升200%。
       干部配齐只是第一步,关键要“强”。我们制定《关于体系化推进团干部成长计划的实施意见》等文件,采取双向选择、组织指定等方法,党员干部和团干部组成“导师双人组”,让新任的团干部“尽快上手”。每年向组织部门推荐30名综合素质好、工作实绩好、发展潜力大的团干部和青年工作骨干,选派到疫情防控、招商引资、重大项目等一线接受锻炼。去年以来,先后成立青年突击队162支、队员3200余人,有力保障重点工作、重大项目的推进。
       在团干部管理使用方面,我们主要是发挥督导考核“指挥棒”作用,建立完善团干部任期承诺、实绩纪实、不胜任退出“三项机制”,形成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流动机制。对体制外的挂兼职干部、青少年事务社工,通过定向考录、人才引进等方式进入事业单位;表现优异且是党员的乡镇(街道)、区直机关团(工)委书记全部列席同级党(工)委会议。改革以来,有229名好青年在全区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中进入村级班子。
       抓资金保障,“一个文件”通堵点
       无钱办事、四处“化缘”,常常是基层团干部不得不面对的尴尬,成为影响和制约工作成效的“堵点”。为此,我们在深入调研、多方论证的基础上,制定《河东区青年工作经费管理使用办法》,通过制度的形式把每年服务青年的工作经费固定下来,一举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打通了“堵点”。
       文件明确将青年工作经费纳入区级财政预算,按照18至35周岁常驻青年人口数每人8元的标准提供发展服务的工作保障性资金,用于阵地建设、学习培训、青少年品牌服务、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等。团区委全面负责经费的具体执行,研究制定经费使用方案和任务清单,下级团组织可以根据团建实际需要,制定开展的活动和项目方案,列出所需经费预算,提交申请报告,由团区委研究初审并批复实施,项目完成后,团区委将会同财政、审计等部门验收。
       党政部门支持的这一纸红头文件给了团河东区委十足的工作底气,资金的“瓶颈”迎刃而解。有了资金保障,团组织的基本活动、特色活动再也不用“削减瘦身”了。团区委组织多批乡村好青年参加电商培训,为当地五金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等特色产业发展赋予新动能。梳理制定“‘河’苗成长”“‘河’家团‘缘’”等特色品牌项目,自今年2月份以来举办线上、线下活动19场次。良好的活动效果吸引了更多青年加入,不少“青年能人”进入团组织视野,实现了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可喜局面。
       抓品牌打造,“一个工程”促亮点
       改革没有完成时,永远在路上。尤其对县域共青团来讲,工作基础得到夯实后,还要立足本地实际,走出一条具有地方实践特色的新路子。我们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探索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红种子”工程,逐步形成了品牌特色。
       为什么提出“红种子”工程?主要有三点认识:一是基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考虑。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传承的关键就是抓住青少年这个群体,在青少年的心灵播下一颗“红种子”。二是基于对团中央改革根本目的的认识。本轮改革就是要回归团组织建立之初的“原点”,就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三是基于对河东红色资源优势的分析。河东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是新四军最后一个军部所在地,是华东野战军诞生地,是沂蒙精神的重要发源地。抓好青少年红色教育,具备优势和基础。
       我们把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红种子”工程列入重要工作议程,依托新四军军部旧址,建设以“1216”为核心的红领巾学院,由专家、名师、少先队辅导员、展馆教员和社会力量组成师资队伍,创新设置红色书屋、红色工坊、红色邮局等6个特色课堂,推出“淬火成钢”沉浸式育人项目,选拔培养“河小萌”红领巾志愿宣讲员2000余人,宣讲386余场,累计受众人数5.8万余人。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团中央召开的交流推进会上,河东区作为全国七个典型县区之一作了发言,相关改革经验被《中国青年报》头版报道,《山东共青团简报》、省委改革办《改革与制度创新》予以刊发。回顾这段时间的实践探索,有以下四点体会:
       一是党政重视。实践证明,团的工作如果不能取得本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工作就难有保障,就难以打开局面。改革之初,团区委第一时间向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区委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区委常委会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将共青团改革作为全区改革攻坚的“1号工程”。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推动下,区里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各项改革“中梗阻”问题有效化解,有力保障了改革的顺利推进。
       二是与时俱进。影响和制约基层团组织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必须用发展的思路来解决。这就需要坚持一个“变”字,“思路一变天地宽”。我们及时调整团组织设置方式,探索创新社会化生存模式,用人上打破了身份限制等,都取得了很好的实效。实践证明,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冲破思维定势,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自我革新,才能为团的事业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三是实事求是。改革是否成功,关键就是看是否真管用、有实效。改革最怕的就是“雷声大,雨点小”,甚至虎头蛇尾。这就要求在改革过程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我们紧扣团中央关于改革的指示精神,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努力找准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层层深入,扎实推进,一步一个脚印,用“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有力确保了改革实效。
       四是凝聚合力。“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组织改革涉及多个部门单位,不是共青团一家就能完成的。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有力地解决困难和问题。实际工作推进过程中,我们强化与部门之间的衔接联动,坚持“开门办团”的工作理念,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为团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形成了八方聚力,协同共建的新格局。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山东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济南市经十一路45号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