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素质教育与特色发展中且歌且行 家访,更好地培养下一代的“双赢”之举 宽容的力量
实践探索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35期 总第4483期 2012年09月0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35期  下一期
家访,更好地培养下一代的“双赢”之举
来源:如皋市袁桥镇黄蒲小学 作者:鞠昌进 发布日期:2012-09-04 09:35:01

     家访,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沟通的桥梁,能帮助我们掌握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从而采取适当有效的教育方法来帮助孩子。
     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手机等家校沟通方式逐步浮出水面,并成为学校老师联系家长的常用手段。为了获得一手充实的学情资料,在暑假过半的时候,我们学校的老师开始了家访之旅。
     8月伊始,班主任们和科任老师们带着家访情况记载,每天迎着朝阳,冒着酷暑,车行四方。一周下来,基本走遍。虽说是累了点,但觉得愉快而充实,收获着友谊,丰富着信息,提升着思考。每走一户,帮助孩子检查暑假作业,解答疑点,核对家庭住址及联系号码,聆听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了解新的动向。有的老师还把自己孩子因年龄问题穿不上的衣服带给特困家庭,使学生家长的感激与教师的举手之劳之间多了一些融合,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一次家访就是一次零距离的心灵交流,而非电话中的简单的有事言事。也让我们多了一份即时生成:家访比打电话更充实,更能了解一个家庭、一个学生的实际需要,让彼此心中懂得怎样更进一步的默契配合,找到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新思路,让我们对班务工作多了一份后续研究。
     短短几天,我们一起走访了几十个家庭,家长递上的一支烟、泡好的一杯茶、现切的一块西瓜,表明他们包容了我们工作中的种种不足与缺憾,让自己收获了掩饰不住的喜悦与感恩。每走一户,家长都希望老师能更好地面对自己的孩子,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让孩子有新的起色,有大的进步。家长的盼望让我们多了份担当。家访的过程中我们聆听着家长的呼声,自然而然就产生一份期待,从他们的“谢谢”与“拜托”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对家访的认可度,有的还约定开学之后每两周见一次面,我想为师者就得有这样的担当,就该做更细致的班务工作。
     家访,让我们多点自知。没有家访,我们的工作有的时候就有可能“一刀切”,主观臆断,产生负面影响。平时我们局限于学校,事务比较繁忙,不家访不知社会课堂之大;家访让我们找到了作为老师幸福的真谛所在,不家访难撩其面纱。每当我们踏上家访旅途的时候,就在思衬着家长的期待,思衬着他们需要我们给予何种帮助?这让我明白了做一个老师不易,做一个好的班主任更不易。
     家访,让我们找到了留守儿童难以完成作业的症结,平时只能与目不识丁的爷爷奶奶在一起,他们不会辅导,不了解学情;家访,让我们找到了孩子为什么作业完成得草率的原因,做作业的时候心中惦记着即将播放的动画片;家访,让我们找到了学生的眼睛近视率越来越高的原因,用眼不卫生,长时间看电视忙上网;家访,也让我们找到了为什么有的学生暑假作业才做几页的困惑,上家教课的时候只能做家教老师布置的作业……面对诸多的问题,家长也倒出了心中的苦水,自己的十句话顶不上老师的一句话,难怪长假之后学习情况原本相当的学生会出现较大的差距。
     每走一户面对的都是一个鲜活的案例,家访,让我们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新的时期、新的目标和任务决定了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发达的通讯工具,更要亲自家访,从中寻求“对症下药”的秘方,获取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加强班务管理的第一手资料,届时工作将会更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家访,实为更好地培养下一代的双赢之举。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