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教育研究》杂志社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联合举办了“ChatGPT与未来教育”沙龙。此次沙龙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分会等协办,并以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未来学校组织形态与制度重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VFA210006)”课题组为依托。
沙龙分为上半场与下半场。上半场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理事长、《教育研究》杂志原总编高宝立主持。下半场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卜玉华主持。
沙龙聚焦的议题包含:技术改变教育的历史叙事;教育视角下的ChatGPT内涵与定位;ChatGPT的教育应用:创新与局限;谁是未来的教育者以及如何成为未来的教育者;学生使用ChatGPT是新素养还是新问题;“计算教育学”再审;ChatGPT与未来教育学术写作等。
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杨宗凯,教育部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教育研究》编委张力,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政涛,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邬志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教育研究》主编、研究员邓友超等参与沙龙并发言。
杨宗凯指出,对学习者而言,ChatGPT能够让“生生有学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对教学者而言,ChatGPT有助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优化,让“师师有助教”。
张力认为,在当前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将“泛在式学习”转变为现实。人工智能出现之后有可能转变人类文明传承的方式,并重新定义人类知识,加速人类知识结构的变革。
李政涛指出了ChatGPT的性质与价值,提出了直面ChatGPT教师应具备的三大能力。他认为,ChatGPT既是“筛选者”和“搬运者”,也是“分析者”“生成者”和“创造者”。ChatGPT引发的最大危机,不是职业,而是人本身。由此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包括重构人与机器关系,推动人类自我进化,由替代思维走向共生思维,理解人师存在价值的机遇。
沙龙最后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永智作总结。他对各位专家的分享进行了总结,并就未来关于ChatGPT的研究提出了四点倡议:一是倡导以全面使用英文版的ChatGPT作为研究的起点和基础;二是倡导以科学理性把握该项技术本质特征及潜力作为相关研究的基本路径和框架;三是倡导对整个技术进行综合审视和哲学思考;四是倡导保持对技术突破发展的关注和警觉。本次沙龙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全国观看直播人数达16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