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农村小学生作文兴趣的激发 改善学习心理品质提升语文课堂活力 让读写训练成为“书香班级”的主旋律
学科之窗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5期 总第4130期 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5期  下一期
让读写训练成为“书香班级”的主旋律
来源:沭阳县广州路小学 作者:何伟 发布日期:2010-12-30 17:44:45

     鲁迅先生在《给赖少其》的信中说:“文章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多看多练习,此外并无心得与方法的。”写作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智力活动,它可以反映一个人知识范围的大小,思维品质的优劣。阅读能力是指学生接受文化熏陶,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储备大量知识的能力。在阅读指导中,不仅要让学生享受到阅读的快乐,同时也要把阅读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习作中。在书香班级创建的过程中,应尝试将读、写两者结合起来。
     一、经典文章熟读成诵,强化语言积累
     中国有句古话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毫无疑问,要想达到熟练掌握的水平,熟读成诵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教师要对文章进行仔细甄选,并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来激励学生。
     二、对经典阅读材料进行仿写练习
    课文内容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古诗词、历代名篇等,专供背诵、赏析、传承。另一类是现代脍炙人口的作品。在进行模仿练习时,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儿童的身心特点和知识储备情况,综合阅读材料的不同特点,进行练习和恰当的引导。对经典文章的模仿练习,可以使学生将阅读学习中领悟到的写作知识及时得到迁移,同时降低了学生的写作难度,为独立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从阅读材料中挖掘写作素材
     小学阅读教学中所运用的教材是经过仔细甄选的,主题深刻且内容丰富。教师可以对这些教材进行深入的挖掘,进而使阅读的素材变为练笔的内容。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素材,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对阅读材料的体裁变式进行写作练习
     同样的内容和主题,变换一下文章的题材进行表达,可起到变抽象为具体,变冗长为活泼的作用。这样既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可以成为学生练笔的好素材。具体操作中可以将诗词改为记叙文。诗词由于文体的要求,语言通常十分凝练,但是题旨却很深刻。让儿童将诗词改写为记叙文,一方面使儿童加深了对诗词的理解,另一方面也给儿童提供了一个初步练习写作加深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机会。另外,还可将故事情节生动的课文改写为课本剧,促使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加工,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艺术才能。
     五、阅读教学中结合课文多写随感
     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中课文很多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及思想成长密切联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会与之产生共鸣,这是很有价值的契机,教师应指导学生随时写下一些随想。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以读促写
     阅读是吸收,吸收越丰富,下笔才会越有神。写作材料的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从生活中直接获取材料、从书籍中获取材料、从对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的分析研究中获取材料。儿童对自己生活经历的观察和反思能力才刚刚萌芽,阅读成为儿童写作内容的主要来源。因此,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增大训练量是很必要的。
     在将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时,教师可以采取专题阅读和自由阅读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给予适当的引导。在专题阅读活动中,教师可以分不同的专题向学生推荐一些精品的阅读材料,或协助学生选定阅读内容,但是专题阅读可能会对不同学生的个性有所忽视,因此专题活动最好与自由阅读活动相结合。
     在自由阅读活动中,应当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喜欢的内容。无论是专题阅读还是自由阅读,建议学生在阅读中能有详有略,对精读的文章可以要求做好摘记、批注、随想等等。为激励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评比和反馈。教师可以定期地进行一些评比活动,挑选一些优秀的读书摘记、读后感在班、校宣传栏中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因此在书香班级创建中,教师应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研究有意识地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以提高阅读和写作教学的效率。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