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情趣浅谈 兴趣阅读训练评改———小学生自主作文四部曲 尝试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
教育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5期 总第4130期 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5期  下一期
尝试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
来源:常熟市浒浦高级中学 作者:钱献 发布日期:2010-12-30 17:22:00

     课堂教学是目前世界各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这种教学形式一有利于发挥教师优势;二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作用,但其局限性也非常明显:不利于因材施教;易导致理论与实际脱离;会妨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传统课堂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以被动听讲为主要方式来接受知识,并且这种教学方式过分突出接受和掌握,不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究,容易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对于传统课堂教学的这一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我的建议是:尝试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教师只导演。那如何让学生能够成为课堂主角呢?
首先,老师应做到两方面:一是设计好课堂活动,二是做到师生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变革传统的课堂模式。下面以地理学科为例:地理这门学科综合性强,知识时空跨度大,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效果并不好,特别是一无升学压力二无良好地理基础的高一。如果我们的地理课堂再死板、教条,缺少特别的吸引力,那地理课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我在授课中采取了如下“新式教学”:在北美洲地形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首先请学生自己查阅教材的相关课文和图像,再请学生来到讲台上,只用讲台上的物品(黑板擦、粉笔盒、粉笔、书)来模拟出北美洲的地形特点,这时学生能够比较敏锐地发现黑板擦、粉笔盒、几本教材从大小、高低上的差异正好可以代表南、北美洲的高山、低矮的高原山地和平原。
     但在模拟过程中由于对空间概念的不清晰,学生会在地形区的走向和空间位置上出错,但经过教师的提示和学生的数次修正,一个用黑板擦、粉笔盒、粉笔、几本书模拟的南、北美洲的地形展现在讲桌上。从讲台下的学生的角度看去,讲桌的左边空间是太平洋,讲桌的右边空间是大西洋,讲桌的桌面就北美洲,讲桌左部靠边纵向放置的粉笔盒就是北美洲西部南北纵列的落基山等高大山脉。我清晰记得还有一学生为模拟澳大利亚大陆的地形地貌把操场上的沙子也弄进了教室。虽然这样做比传统的识图、填图的方法更耗时,但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地理的空间概念的效果,无疑是传统教学方式所不能比拟的。
     类似的学生活动还有很多,三圈环流,地转偏向力,地域分异规律,城市化,人口迁移等教学内容都可用上述方法,效果很好。但在设计组织学生课堂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小问题:①设计学生课堂活动的原则应简单、实用和目的明确,且设计课堂活动要因材(教材)制宜,同时设计课堂学生活动必然要用到一些“道具”,在设计时,“道具”的选择原则是易得好用;②设计课堂活动是教师创新能力的最佳体现。
     当然要很好地进行课堂活动,合理有效的师生互动是必要的前提。作为教师,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想动”“要动”“肯动”,我一般用以下方法来实现这一过程:一是创设问题让学生想动,二是故意出错让学生要动,三是全员参与让学生肯动。
     例如:我在“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的课堂活动前,在黑板上速绘了长江干流示意图,并特意标上了常熟港的位置。但是故意把常熟港标在长江北岸。学生的学习激情一下就给激发出来了,有了“想动”的前提。接下来的活动是学生给老师找错,学生“要动”的情绪高涨。最后是师生辩论,为什么长江南京以下的港口大多建在南岸,全员参与学生“肯动”。这样的课堂效果是良好的。
     因此,在创造性地设计和利用好课堂活动的前提下,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是能提高我们课堂实效的,这不仅符合新一轮课改思想要求,还符合教学教育规律。我们教师应对此高度重视,并加以认真实践。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