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体验情境促成数学生活化 初中物理教学弊端和革新 谈农村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
课改天地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5期 总第4130期 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5期  下一期
初中物理教学弊端和革新
来源:淮安市北京路中学 作者:郑飞 发布日期:2010-12-30 17:14:12

     物理教学中存在了诸多弊端,不得不说,传统教育的使命已经完成,物理教学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程度。这些问题就成为每一位物理教师都必须面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物理教学的内容过于系统化
 教学内容过于系统,学生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时间。物理学本来就是一门以数学为研究工具,实验性、系统性、逻辑性、科学性特强的自然学科。它的系统性已经在学科内部结构上充分体现出来了,但教师们一方面迫于“应试教育”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传统教育影响,在教学中加重了物理教学的系统性。教师要求学生所学的物理学知识面面俱到,一心想让学生机械地记忆。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的教师已经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灌输知识,已经成了当今物理教学乃至其它学科教学的一大特点。为了强化知识的系统性,有的教师甚至不顾学生身心健康,加大学生学习负担,一方面把书本上的知识讲全、讲死、练熟,另一方面大量使用参考书、复印学习资料,搞题海战术、背书竞赛,学生原有的那点天真、活泼的本性都被这种教育形式抹杀殆尽了。
     二、陈旧教育观念指导下的物理教学模式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少说已有上百年历史了,加上几千年封建社会对我国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变得单一、死板和格式化。就拿教学过程来说吧,一节物理课,教师“独霸”讲台——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这已成为目前较常规的教学格式。大家都知道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物理学的产生、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物理实验是归纳物理定律、产生物理假说、建立物理理论、验证物理成果和推广物理成果运用的实践基础、主要依据和根本手段。然而,就是这样一种本该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验教学过程,已被陈旧的教育模式扭曲得面目全非。有的教师以各种借口(如无设备、设备不好、设备不全、实验太费时费事等)改实验课为讲实验课,出现了教师在“黑板上做实验”,学生在“笔记本上抄实验”,考试时“背实验”的教学怪圈。
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美国学者罗杰斯为代表的一大心理学学派,就从心理学的角度,针对学习中的教学问题提出:
     在教学目标上,强调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在课程内容上,强调以人为本,学生的直接经验;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展;学习方式上,主张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
     三、新课程下物理教学要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传统的物理教学,由于是建立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上,它只强调聚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正向思维),而不讲发散思维(分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教师对学生单向讲授知识,根本没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时间、空间和教学环境。然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就不同了,它要求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知识传导是双向的,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有了较大的变化。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物理教学环境,为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新课程下物理教学要重视学生辩证思维的培养
     辩证思维是指能运用唯物辩证观点观察、分析事物、尊重客观规律,重视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事;能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对立,也要看到事物之间的统一和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反面,能从有利因素中看到不利因素,也能从不利因素中看到有利因素。
     总之,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创新人才培养是支持的,用它来指导当前物理教学改革是可行的,虽然物理教学的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系统工程,但是只要有了正确的理论,加上物理同行们的不断努力和探索,物理教学改革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