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观察拷问 社会大课堂
热点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4期 总第4118期 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4期  下一期
小学生观察拷问 社会大课堂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0-12-20 09:52:03

     近期,北京市小学生张皓经半年调查发现“九成蘑菇被漂白”的事件,发酵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舆论为小学生敢于探究、质疑的科学精神叫好之际,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发布“食用菌合格率为97.73%”的市场抽检结果后,中国食用菌协会也随即发表“不相信小学生实验结果”言论,并斥之为“不科学”的言论。一方说九成坏,一方说九成好,孰是孰非?
     有趣的是,一家网站发起的信任票选活动中,有1100多票选择“相信小学生”,只有可怜的8票投向“相信工商局”。国家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等专家指出,“蘑菇检测”背后折射的深层问题发人深思:“信任率滑坡”的官方权威如此做法会不会“棒打”了孩子的科学热情?中国的科学未来还经得起几棒子这样的挥舞?我们又该如何棒杀“棒打教育”这种教育弊端?

     蘑菇是否被漂白
     11岁的张皓,现为北京市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的学员,平时特别爱吃烤蘑菇。今年2月,因为媒体披露部分蘑菇含荧光增白剂,妈妈就禁止他吃蘑菇。张皓决定自己一探“漂白蘑菇”的“庐山真面”。科技馆的刘建华老师帮他制定了大致实验方案,在其充分做好查阅资料、发放调查问卷等准备工作后,张皓家人又请来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高瑞芳指导其进行实验。
     2010年7月19日,张皓与妈妈在市郊各菜场及农用批发菜场,购买了16种食用菌。然后,他按照四川省地方标准(唯一关于荧光增白剂公开标准),开始了长达半年的实验。实验分4步骤:第一步,用便携式验钞机照射蘑菇,他并没发现荧光增白剂。第二步,由高博士指导,于7月20日、21日在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研究室暗室365纳米紫外光的照射下,他发现了12个样本表面有荧光增白剂形成的光点。第三步,配置了4种荧光增白剂,对未被“染指”的蘑菇进行浸泡与对比。第四步,从视觉、触觉、嗅觉方面,对含荧光增白剂的蘑菇进行总结评价。11月底,媒体经由北京西城区科技馆得到张皓撰写的实验报告,后以“小学生调查九成蘑菇被漂白”等为题进行报道,此事件开始进入公众及政府部门视野,并炒得沸沸扬扬。
     12月1日,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通报专业检测结果食用菌合格率为97.73%,而中国食用菌协会4日又于媒体上表示“不相信小学生的实验结果”并斥之“不科学”。“小学生调查蘑菇九成被漂白”VS“大政府监测九成蘑菇多合格”,巨大反差迅速聚焦公众视线。然网民选择却大相径庭得让人跌破眼镜:一网站推出“小学生VS工商局”的信任投票:3119票(小学生)VS 8票(大政府)!
     事后,媒体采访张皓,问及对前期蘑菇实验结果的看法。孩子说:“我只是怀有很大好奇心,想要弄明白蘑菇有没被荧光,会不会影响我们健康,顺便提醒广大市民加强健康防范意识,现在大家关注到我的实验成果注意了就好了。”但对有关工商部门称其“不科学”的结论,孩子委屈地说:“我认真地做了实验,他们说我不科学有证据吗?”
     张皓妈妈也说,孩子处于强烈科学求知的阶段,我们只是努力帮助其维持科学热情,并无哗众取宠的意思。至于工商部门和食用菌协会的“高帽”,她说那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他们说“不科学”为何不拿出一定具体证据而只是抽象数据回应呢?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何兵曾邀请张皓共同做后期实验证明,但被张皓妈妈婉拒,她并不想因为太多事情介入而影响孩子学习,她认为能够保持孩子的科学热情就好。
     我们的教育多年来都在提倡培养孩子的主动探究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然而当一名小学生自己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试图回答问题的时候,大人们却给其戴上了“不科学”的帽子。的确,只有16份样品的科学实验确实不够说服力,也许不足以概括整个市场的现状。但对小学生来讲,透过这件事情,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对孩子这种可贵的崇尚科学的精神的提倡,而不是一味追究实验结论,一边倒的用几乎“较真”的姿态,否定孩子一次实验的结论。
     和谐号上的“不和谐”
     福建省实验小学生陈长明,在一次旅游结束后与动车合影留念时,突然发现“动车车头上有5块血迹,还有一些细小的鸟毛”。浓厚的好奇心和同情心驱使下,他的调查活动也随即稳步开展:从动车数量开始,他在公开发行的杂志查得全国目前开行的“D”字头动车共有590列;在父亲陪同下,他随后来到南昌铁路局福州车站,找到了几位动车车长,明确得知动车沿途确实经常会撞到鸟类;在接下来一周时间里,小长明守在车站站台详细记录到站的动车车头上的血迹……结果他计算出了一个惊人的数字——590列动车一天来回一趟,就是开行了1 180次。以动车一次撞死3只鸟算,一天就是3 540只鸟,一年就是1 292 100只鸟被无辜撞死!震惊的同时,他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忽然有了一个大胆设想:能否在动车头安上一个“驱鸟器”,避免靠近动车的鸟类再发生撞车死亡的惨状?
     随即,陈长明给铁道部寄去了“和谐号动车与自然不和谐”的调查结果,并提出了相关保护鸟类的建议和措施。孩子认为,美丽鸟类是人类和自然的亲密伙伴,不应当被那样无辜撞死,有关铁道部门应该高度注意生物保护的问题,还应以切实的科学措施防止这一切惨状的发生。
     可惜,铁路部门,迄今仍然毫无回应。孩子炙热的爱心和高涨的科学热情,被他寄予厚望的那些“权威”们,给予了一记沉默的“棒杀”!
     究竟孰是孰非
     一方面我们的社会总在呼吁拯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方面却又总在孩子细心观察、勇于探索向成年人求证的时候,结果不了了之。我们不禁思考,如此“棒打”孩子的科学热情是否太草率和不负责任了呢?
     已故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曾发出了世纪浩叹“为何我们的学校总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引发了一场有关“钱学森之问”的大讨论,其中一重要原因终于水落石出——我们的社会缺乏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茁壮成长的土壤!
如上述的两个小学生,他们能从生活中发现问题、钻研探索、实验求证、突破创新,而不单纯做知识的“填鸭”,这不正是中国未来所期待的科学精神吗?如果整个社会联合起来,为其向往科学新知的心灵种子提供适宜生长的土壤,那么中国的科学未来还用愁吗?反观两案例,师长包括其他人倒为孩子的探知添砖加瓦了,而应走在表率前沿的有关政府部门,不但没鼓励、提倡、支持,居然草率地漠视甚至反驳,孩子的科学热情经得起几棒子无情挥舞呢?
     众所周知,科学研究能力薄弱是的我国一大痼疾,所以我国未来特别需要有洞察力、创造力、探索能力的科技人才。在此背景下,两个小学生的实验其实有着深远的科学意义,如果引导好了,或许他们就会成为祖国明日的科技之星。诚然,孩子专业水平有限,研究程序不完善,实验结果有出入,对此局限性现状,反观多数公众还懂得积极提倡和保护其积极性,相关政府部门居然向孩子武断地挥舞着“不科学”的大棒,不觉得这是对其科研积极性的沉重打击吗?不觉得这是对祖国未来科学重担的漠视、推卸和不负责任吗?
     中国如此科技现状之下,这样的大棒无异于“雪上加霜”。不久前,中国科协发布了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大陆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相当于日本、加拿大、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调查还显示,公民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理解水平较低,公民科学精神比较欠缺,青少年与科学精神有关的调查结果出现回落,学校对科学精神的培养还存在较大问题……如今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培养全民科学意识之际,给青少年多一份肯定的关注,才是让培养得力的根本。
孩子的事情无小事
     肖    爽
 

     近期国内热议的“小学生调查漂白蘑菇”事件和“和谐号撞死小鸟”事件,不禁让我想起了不久前发生在大洋彼岸的一件事情。
     一位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的7岁女孩朱丽,因为摆摊卖柠檬水而被网友亲切地冠名为“柠檬水女孩”。事件的经过是,朱丽受到动画片的影响,决定为攒钱去迪斯尼乐园,在一个地方集市上卖柠檬水。通过母亲的帮助,摆摊当日,在小朱丽刚刚看到生意前景时,就因无卫生执照而被地方卫生管理员驱逐。女孩的遭遇引起了媒体的强烈关注,很多人指责当地管理机构无权将小女孩赶走,并称其扼杀了小女孩的创业热情。在舆论压力下,当地地方官员亲自向这名女孩的母亲道歉,并要求卫生管理机构在执行相关法律时倍加谨慎,鼓励而非阻碍公民创业。
尽管身处不同的环境,教育的思想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无可争议,任何一个民族,都应该看重下一代的成长,真正关心、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
     我们一方面总在检讨现如今的孩子缺乏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一方面却又在孩子真正动脑筋发现问题并提出方案之后,草草加以否定。在我看来,其实国内的“漂白蘑菇”和“和谐号撞死小鸟”这两件事情的结论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放低姿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心平气和给他们一个公平的交代。
倘若蘑菇都是健康的,和谐号上安装报警器也没有可行性,是否在有关部门试图通过“权威发布”平息民众质疑的同时,更能给提出问题的孩子们一个交代。
     伏尔泰的一句名言常被我们挂在嘴边:“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面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要做的并且一定应该做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无证经营的小女孩摆摊,是应该得到执法部门的管理,但在管理的同时,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前提下,当地的执政人员更看到了保护孩子创新意识的重要性。低姿态的道歉,能让孩子更理解成年人的行为意义,事件的结局也给了孩子一个心服口服的解释。
     反观国内,当媒体采访这两个事件的当事人时,两个孩子不约而同都感到一种失落和失望。孩子们能够站在一个单纯美好的角度替别人着想,付诸了科学的实践给出了一个建议。但最终不是被无情推翻,就是石沉大海。孩子们疑惑:“当我们不发问时,大人们觉得我们没有想法。当我们真正问了,却没有人给我们解答。”
     透过这种种案例,作为教育界的工作者们,应该真正提高警惕,从内心深处反思,我们到底应该给孩子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才算好的教育?别拿孩子的事情不当事看,因为这些微小的细节不仅仅关乎一个孩子的未来,更关乎一个民族的明天。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