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江北教育明珠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社会事业处精心设计教育改革与发展蓝图
教育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3期 总第4106期 2010年11月30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3期  下一期
打造江北教育明珠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社会事业处精心设计教育改革与发展蓝图
来源: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社会事业处 作者:甘年生 发布日期:2010-12-07 14:29:10

     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成立以来,尤其是“十一五”以来,大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确立了“打造江北教育明珠,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奋斗目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坚持规范、优质、均衡、特色发展思路,教育事业得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办学水平显著提高,以现代化的办学条件、优质的教育资源、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显著的教育质量、鲜明的办学特色,进入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域行列。“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8亿多元改善办学条件,尤其是加大企业剥离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力度,扬子中学易地新建、南化实小易地新建、南化三小翻建、南化四小扩建、九龙中学出新、九龙小学翻建、南化二中出新、扬子一中出新与食堂新建等一批重点工程顺利竣工。目前,全区19所中小学办学条件全部达到省颁标准,100%通过南京市合格学校验收。高中两所,其中1所为四星级国家示范高中,另1所为三星级省重点,目前正在积极准备,迎接11月21日的四星级高中验收。5所初中,其中3所为江苏省示范初级中学。11所小学,其中省级实验学校6所,市级实验小学3所,市级现代示范学校1所,市级示范小学1所。有较高声誉的九年一贯制民办学校1所。17所幼儿园,其中11所为省优质园。教师学历达标率、高一层次学历占有率、中高级职称占有率均处于全市领先水平。“十一五”期间,培养了两名特级教师。目前,骨干教师占专任教师10%,其中市级学科带头人17人,区级学科带头人61人,市优秀青年教师26人,市名校长2人。中考均分一直居全市前列,高考本科录取率连续多年位列全市第一。
      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社会事业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审时度势,精心谋划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蓝图。
     一、在学习中提高思想认识
     国家、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后,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社会事业处及时组织机关干部、教育系统全体负责同志认真学习“规划纲要”,并邀请江苏省教科院魏所康研究员作了专题辅导报告。通过各种形式的系统学习,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教育系统上下,对“规划纲要”的制定背景、重要性、总体战略、发展任务、重大改革都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整体把握,从而把思想认识统一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上来,统一到“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上来,统一到“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战略目标上来,统一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主题上来,统一到“各级各类协调发展、整体水平提高”上来,统一到“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上来。
     二、在研究中明确战略目标
     为了制定《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社会事业处及时成立了“规划纲要”编制领导小组,制定了《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中长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工作方案》,拟定了12个项目的调研课题,明确了具体责任部门和相关责任人,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开始了“规划纲要”文本的制订。在文本起草过程中,“规划纲要”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同志认真负责、全面深刻地总结了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教育事业发展状况,深入细致、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教育改革与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并对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进行了认真讨论、反复研究;与此同时,共同进一步学习了国家、江苏省、南京市、扬州市、苏州市等多个“规划纲要”文本。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中长期规划纲要》文本初稿。文本初稿形成后,又经过三轮深入讨论,对文本的框架结构、具体内容、文字表述进行了仔细推敲,进一步完善后报“规划纲要”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审核。
     三、在对比中理清发展思路
   “规划纲要”的制定过程,其实就是理清思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十分注重对比研究,对“十一五”乃至“十五”教育事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回顾与分析,找准现存的突出问题,其中重点是影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这个核心问题,深入研究,寻找对策。在进行本地区教育发展历史对比研究的同时,“规划纲要”编制领导小组十分重视同其他地区横向对比分析,为此,先后到上海、北京、苏州等地实地考察,学习先进地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寻找自身差距,从而对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对未来发展做出了积极、科学、合理的构想。
     四、在论证中形成工作合力
   “规划纲要”的论证过程既是集思广益、完善文本的过程,更是沟通协调、形成合力的过程。根据安排,我们将召开系列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首先,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教育系统内部进行广泛的征求意见,学校领导、教师对“规划纲要”的制定提出意见和建议,群策群力,使得规划纲要有了更为切实的基础;其次,召开专家座谈会,请专家对“规划纲要”进行把脉、问诊,进一步提升“规划纲要”的科学水平,使其更有深度和广度;第三,召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相关部门、驻区国有大企业等相关人员座谈会,征求他们的意见,使得“规划纲要”更符合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求,使得教育与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第四,面向社会广泛征求对“规划纲要”的意见,听取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呼声,真正落实“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论证过程中,教育系统内部、政府部门、社会各界都会对“规划纲要”有了全面的了解和具体的把握,都明确了未来10年教育应该做什么,如何去做,各自都有什么样的职责和要求。
     “十二五”期间,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将立足现代工业文明,高水平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人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大幅度提升受教育者的满足感和幸福度;教育事业主要发展指标达到长三角先进区域水平,为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加大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布局。实施信大附小风雨操场、南化二中综合楼与食堂、旭东中学多功能楼、葛塘中心小学教学楼翻建、长城小学易地新建、长城中学易地新建、大厂实验幼儿园易地新建、南化四小扩建等工程,在葛塘街道新建一所小学和一所省优质幼儿园,适时撤消山潘街小学。“十二五”末,所有中小学办学条件达到省颁一类标准。
     大力实施“人才强教”战略,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整体提升师资水平,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名师工作室”建设为平台,致力于教师的高端发展和学科的创新建设,使其成为开发区优秀教师重要的发源地、集聚地和未来名师的孵化地。通过校本研修、在职进修、岗位练兵、专业考核、大型教科研活动以及选送优秀人才参加国家、省、市级培训等途径,加强名师梯队建设,形成人才脱颖而出的活力机制。“十二五”期间,培养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1名,省特级教师2~3名,市学科带头人10~12名和市优秀青年教师18~20名,骨干教师队伍结构更趋合理,名师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凸显,教师学历达标率、高一层次学历占有率、中高级职称占有率均处于全市领先水平。
     加强德育工作,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构建有效的德育体系,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设,使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地覆盖到各中小学,并形成德育工作品牌。聚集课堂教学,深入开展“有效教研与有效教学”活动,以“增效”促“减负”,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规定课程的基础上,加快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建设,努力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选修课程多样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在坚持举办中小学生“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素质教育工作机制和实施平台,使得素质教育更加扎实有效。全面实施新班额计划,大力推进小班化教学,使之成为教育教学质量新的增长点。坚持抓好中考、高考工作,保证中考均分、高考录取率在全市处于第一方阵。
    根据“校校有特色、生生有特长”的要求,坚持实施“学校办学特色振兴计划”,以办学理念研究为核心,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推进学校内涵发展,打造学校特色品牌。到2015年,全区学校办学特色基本形成层次递进、个性鲜明的阶梯式分布格局,形成6~8所省市有影响的特色学校。同时,通过特色高中实验学校的创建,使两所高中学校具备独特的学校文化、鲜明的办学特色、丰硕的育人成果、较高的办学品质、广泛的国际交流,成为“省内知名、国内有影响的”的特色高中学校。
     整体提升教育发展水平,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基本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得到加强,公办幼儿园占有主导地位,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实现优质多样化,成人与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继续教育不断完善。坚持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依法加强对民办学校、幼儿园、非学历教育机构的监管,支持各类紧缺性、实用性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办学。“十二五”期间,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99%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以上,高中毛入学率达99%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70%以上。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