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E教江苏▪教学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21期 总第6101期 2022年01月03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21期  下一期
拒绝泛化文字 追求有效表达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刘凤斌 发布日期:2022-01-03 08:58:01

写文章,无非是要写清事情、说透道理、表达感情。能够让读者了解作者意图的文章,是合格的文章;能够打动读者、获得读者支持的文章,是好文章。应试作文中,写叙事性文章的概率更大。但不少学生不会写叙事性文章,他们往往都是讲大家都知道的甚至耳熟能详的事情,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视角、艺术性的创造和个性化的表达。对此,本文从四个方面谈谈如何才能写好叙事性文章。


一、要塑造出具体而鲜活的人物形象


叙事性文章要想有比较好的情节故事、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首先要塑造一个具体而鲜活的人物形象。


例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杰出人物。写抗疫题材的叙事性文章,就需要塑造一个故事主人公。


动笔之前,要确定塑造的人物是什么身份,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要表现什么样的主题。塑造人物,就是把生活中发生在很多人身上的事情有选择地集中到一个人身上,人物形象自然就典型了。我建议大家写小小说,不用拘泥于生活,不必受制于真实,扩大写作自由度。当然,写小小说不是胡编乱造,也要遵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则,情节和人物要有生活的气息,要体现艺术的真实性。


给自己写的人物一个名字、一段遭遇、一次行动、一种态度、一份感情。必要的时候,给人物设定家人、亲戚、社会关系等。把人物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写,塑造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二、要设定生活化的矛盾冲突


小说、戏剧创作讲究矛盾冲突,其实,写叙事性文章也讲究矛盾冲突。


例如,一位年轻护士婚期将至,又面临抗疫大事件,一边是浪漫婚礼在招手,一边是抗疫援助行动在召唤,这就是矛盾;一位骨干医生,一边是出国进修,一边是疫情需要他留在国内坚守岗位,这就是矛盾……生活中总是充满了这类矛盾,这种矛盾冲突能突出主人公的抉择,凸显人物的心理状态,反映人物的真实性格,表现人物的思想境界。


因此,我们在构思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时,预想的情节要尽可能包含矛盾冲突,把人物活动安排在一定的矛盾冲突中,让人物性格在矛盾冲突中得到展示和发展。


例如,做一个构思设计:护士小柔答应过几天陪孩子过生日,但疫情来临,她想支援一线,又怕看到孩子失望与哀怨的目光。几番犹豫后,她递交了请战书。这个构思中,护士小柔被安排在一个生活化的矛盾冲突中。通过描写主人公在矛盾冲突中的思想斗争和最后的抉择,人物形象得以凸显:既爱自己的孩子,又关心疫区的人民;既有一颗柔软的心,又有坚定的使命和责任。


护士小柔在这个矛盾冲突中的表现足够刻画白衣战士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光辉形象,表现医务工作者在疫情面前无私勇敢的行动,凸显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信念和在灾难面前众志成城的大爱情怀。


设计矛盾冲突要结合生活实际,一方面确保情节的真实性与生活化,另一方面保证人物形象有烟火味儿,不至于偶像化。不要异想天开地去写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发生的矛盾。


三、要不露痕迹地透露出故事的背景信息


任何故事的发生都有特定的背景,动笔写作时,要先仔细交代背景。


例如,写疫情题材的文章,学生往往会从新冠病毒写起,写疫情暴发时的情况,写人们的紧张恐慌。800字篇幅的文章,交代背景先耗掉两小节文字,然后再进入正题,这是通行的写法。这样写无可厚非,但大家不约而同地这么写,就会显得很没新意,这样的安排结构僵化、文字低效,表达效果也很一般。


比较好的做法是,借助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等情节,巧妙委婉地透露出故事的背景信息。背景信息的表达要不露痕迹、水到渠成。


四、要表达深刻的主题情感


写文章的意图应该在主题上体现出来。文以载道,即文章应该承载教化的功能。一篇文章摆在读者面前,读者或多或少地会受到文章主题的影响。越是好文章,越是大家的文章,影响就越大。所以,凡写文章,都要表现深刻的主题,要尽可能地传播正能量,引导读者正确认识和评判生活,劝导读者敬真、向善、求美,帮助读者寻找幸福、享受幸福。


学生写文章,少部分止步于说事,大多数习惯于就事论事。这样的文章,认知肤浅、观点不突出、立意平庸、感情平淡。读来味同嚼蜡,无法引起读者的兴趣。这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审美能力有关,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认知审美能力,就要引导学生用思考的思维去阅读、用挑剔的眼光去观察、用辩证的态度去分析、用欣赏的心情去生活。此外,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能让文章的主题得以深化、情感得到升华,让阅卷教师眼前一亮。


1.追根溯源,挖掘事情本质


有些事情看起来似乎非常明朗,但认真地往深处想,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例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有些人对政府的规定和社区的具体安排表示不满,甚至拒绝配合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从表面上看,这些人不理解国家规定,没有认识到特殊时期居家隔离是有效切断病毒传染渠道、阻止病毒扩散的重要措施。从当事人自身分析,他们只想着自己生活方便、自由,没有考虑自己的所作所为会给他人和社会带来隐患。这种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和社会的想法,从本质上看是极端个人主义的表现。


由果溯因、追根溯源,再加上理性分析,就可以抓住事情的本质,文章也会变得更有深度。


2.辩证思考,客观分析问题


我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思维习惯去想事情,如果自己的看法是单一的、片面的,得出的结论自然是肤浅的、偏激的。要想得出科学的、正确的结论,就必须学会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


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的信息传播中,就有一些自相矛盾的说法。有人以专家的名义说,新冠病毒只能寄生在生物体内,离开了生物体就不能存活,所以新冠病毒在空气中、物品上存活的时间极短(15分钟左右)。因此,只要及时消毒,接触感染的风险就很小。也有人说外国科学实验表明,新冠病毒能在光滑物体上存活5~24小时,防范难度比较大。我们不能因为过于乐观就盲目地相信前者,也不能因为恐慌就选择相信后者。认真分析就会发现,前者曾以不同专家的名义发布过,说明信息发布者令人生疑;后者来源于外国科研机构,我国科研机构和权威人士一直没有发声,说明信息有待考证。如此一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面对网络汹涌而来的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信息,我们要不轻信、不轻传,姑且看之,一笑了之。


3.抛弃狭隘,熔铸大我情怀


群体是由个体组成的,个体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群体的某些属性。从这一角度看问题,我们会有新的发现。


例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年轻的医护人员推迟婚期,逆行去武汉;看到温柔的妈妈,丢下可爱的幼童,坚持战斗在抗疫一线;看到从国外背回防护物资无偿捐献的无名英雄;看到牺牲在为疫区运送物资路上的志愿者……一个个敢于担当、勇于牺牲的逆行者,一个个心怀大爱、积极行动的奉献者让民众感动、敬佩。此时,我们看到的是个体的表现,但从群体角度看,他们不正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吗?他们的行为和精神,不正体现了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意志和民族精神吗?这样的结论,更能让我们振奋和自豪,并因此产生无穷的信念。


思考问题时,目光不能只停留在个体(小我)上,还要从国家、民族的角度考量事情的内涵;不能只看眼前,还要着眼于将来。这样,我们的观点才会更大气,更深刻。


写作时严格遵循上述方法技巧,做到形象鲜明、表达有力、结构合理、主题深刻,那么写出来的文章便算得上是一篇好文章了。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