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E教江苏▪教学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14期 总第6058期 2021年09月20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14期  下一期
巧借绘本之力 实践“五育”融合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霞 发布日期:2021-09-20 13:29:41

绘本,也叫图画书,是通过图画和文字共同讲述的独特文本。它形式多变,内容有趣,文字简洁而意蕴丰富,被众多家长用来作为儿童的启蒙读物,还常常出现在小学语文课堂、班会、心理辅导等能够促进儿童素养发展的活动中。


笔者从近五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只是单纯读绘本,那真是浪费精美的绘本了。作为教师,我们要会利用绘本的独特、多元及创新等特点,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发适合儿童发展的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微课程。


一、当前学科现状


当前,各学科教师的教学都是以本学科教材为主,来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期待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知识点,在考试中考出较好的成绩,却忽略了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导致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对学习感到厌倦,继而消极地看待社会和生活,这与国家提出的综合素养发展与立德树人育人的思想相违背。


二、一“本”多教,多重收获


学生的成长是一个漫长、多变、不可预知的过程。践行国家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打破学科的界限,进行学科融合,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全人”教育。笔者借绘本《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袁隆平的故事》(下文简称《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结合各年级的特点,开展微课程探索,具体的课程如下。


1.班队育德


在日常的班队课中,我们常常看到教师苦口婆心地告诉学生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学生往往装作在听的样子,实际上心早已飞到了窗外。针对本次班队课的主题,如果选择合适的绘本进行共读,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去世,举国哀悼。为了让学生了解袁隆平爷爷的事迹,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学校组织了一次班队课。

 
起初,德育处决定看电影来学习,可是长时间观看电影会伤害眼睛,于是选择读绘本《一粒种子改变世界》。教师为学生读绘本,适时停顿,让学生提问、思考、交流,大家全身心地沉浸在阅读的氛围中,感受袁隆平爷爷的伟大。


共读绘本的方法,既能让德育工作扎实落地,又能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表达的能力。


2.写作助力


“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语文教师经常苦于学生无话可写,常常困惑,学生读了很多书,为什么作文还是干巴巴的?因为学生常常把读和写分离,认为阅读课就是读,作文课才是写。其实,写作文随时都可以发生。


在读绘本《一粒种子改变世界》时,六年级潘丽丽老师引导学生观察袁隆平爷爷和助手们在湖南、广州、海南等地不停往返的画面,抓住图画中的细节猜测和想象他们遇到的困难。图画给了学生直观的场景,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思维的火花也在迸发。潘老师顺势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考重新组织起来,写一篇作文。形象、直观的画面让学生的头脑里有了清晰的思路,因此,在本次习作中,学生们都能够有话写,并且把人物写得丰满、有特点。


3.劳动获知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本校学生大都居住在城镇,辨认不出农作物的种类,常常把韭菜当小麦,野草当秧苗。于是,一年级周仁妹老师让学生回去准备十几粒稻子,试着种一种,并观察其生长过程,可以通过文字或绘画来记录。很快,家长群里热闹起来了,以往都是在探讨如何提高孩子的考试分数,现在都在研究稻子如何成长,为什么还不发芽。哪家稻种顺利长大,大家都纷纷表示祝贺。学生们下课聚在一起,也在分享自己的稻子成长记。


通过“种稻子”这项活动,学生和家长都重新认识了生命成长的不易,明白了袁隆平爷爷的伟大,也增强了爱惜粮食的信念。


4.美术启蒙


绘本《一粒种子改变世界》图片色彩淡雅、大气、有亲和力,让读者觉得亲切、温暖。绘画者细腻地画出人物的动作、神态等细节,善于用光的明暗进行环境渲染,尤其在“禾下乘凉梦”这一页,刻画出了袁隆平爷爷年轻时敢想敢做的形象。


每个人都有梦想,一年级的游咸芹老师让学生在纸上画出自己的梦想。学生受到绘本的影响,也模仿出多幅图画展示梦想慢慢实现的过程。每个孩子都是画家,只要给他们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定能给我们无限惊喜。


5.戏剧创新


绘本是戏剧教育好的剧本。经典绘本之所以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是因为绘本大师们从学生的视角构思图文内容,贴近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在阅读时,往往会把自己代入到绘本故事中的某一个角色。五年级的姜静老师组织学生根据绘本中的内容,选取片段,编排节目,演一演袁隆平爷爷努力奋斗实现梦想的过程。学生们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进行任务分工、剧本编写、角色挑选、服装设计、道具准备等,在活动中学会了统筹与规划,合作与分工,思考与表达,实现教材之外的综合性学习。


三、收获与不足


一“本”多教的绘本微课程,是在实施国家基础课程上的一个补充,是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一块试验田。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有的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细节;有的欣赏到绘本大师高超的绘画技巧,进行模仿与创新;还有的会根据绘本中的故事情节进行改编或续写;等等。


总之,教师借助这个平台能够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也符合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要求,从而实现“五育”并举。


然而,该微课程的推广工作并不顺利,众多教师的视野依然停留在本学科上,不愿打破学科的边界。学生的成长只靠书本完全不够,需要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多接纳新知,多包容多元。同时,教师还需继续学习适合学生发展的先进教育理念,研究并发掘绘本中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元素,让学生的童年因绘本相伴而更加精彩。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