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4:E教湖南▪E空间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13期 总第6052期 2021年09月06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13期  下一期
现代散文阅读微课教学中的创新设计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骆永红 发布日期:2021-09-06 11:02:55

教育部正式确定湖南为国家教育信息化2.0试点省后,我们一直在探索“互联网+”教育创新应用的新案例,这将促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有序推进。现代散文是现代文阅读中的一类重要文学作品,与其他文章体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必须从欣赏文学作品的角度来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读书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还能促进他们形成新课标所需要的语文核心素养。那么,如何在散文阅读微课教学中进行创新设计呢?

 

一、字词的赏析设计


字词类赏析在散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使之一直受到广大语文命题教师的青睐。新课标明确指出现代散文的教学目标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教师应在教法上不断创新,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用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在赞美春天的同时,带给人们无限的希望。教师从字词方面来设计微课时,首先要明确赏析方法,让学生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后联系上下文,具体理解该字词表现的特点、反映的情感。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做一个示范,如出示例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再分析:“偷偷”是悄悄的意思,将小草拟人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草悄然而出的情态,表现出作者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而“钻”字,也将小草拟人化,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那一股挤劲,形象生动地显示出小草旺盛的生命力,展现出春天的蓬勃生机,也表现出作者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一方法来欣赏“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一句。


二、叠词的赏析设计


微课教学中赏析叠词的创新设计,可以先出示句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教师分析: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句子后,正是为了强调小草嫩绿的特点,也使句子变得更为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而“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一句中,“轻悄悄”写出了风的柔和,“软绵绵”写出了草的质感与舒缓亲切,给人一种春天的柔和之感。“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情”中两个四字词语读起来自然顺畅,语调轻快,给人动感。像这样的叠词,文中一共出现了十七处,叠词的运用,可以放慢句子的节奏,组成舒缓亲切的语气,使其尽量向口语靠拢,更平易自然。叠词的恰当运用还可以更显准确地描绘形象,使文章读起来有独特的韵味。


在微课中教师以先展示例句,进行分析示范,讲述方法,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学方法自主赏析的模式推进教学,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本文中这类字词的赏析方法,还能触类旁通,越学越有滋味。


三、修辞手法的赏析设计


散文阅读中,学生对句子的赏析可以形容为“有人欢喜有人忧”,掌握了解答技巧的学生深谙其道,信心十足,而对相当一部分学生而言,在无思路、无技巧时则是“如临大敌”“望而生畏”。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开发微课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后一部分学生传授解题思路、答题技巧。通常来说,能够让我们赏析的句子必然有其独特的魅力,这个魅力点何在?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寻找。对运用了修辞的句子,应该让学生先判断句子使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再联系上下文,具体分析它在句子中的作用。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句就可以做如下赏析:连用两个“盼望着”,既写出了春天的呼唤,也表现出对春天的急切渴盼,并且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春天的临近,开启下文。之后便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来进行后面的赏析。我们还可以通过微课,让学生掌握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赏析句子的方法,这样学生只需组织语言,就可以轻松应对。


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过程,微课的创新设计和应用正好可以构建散文中所描述的情景。教师给学生构建出场景后,学生就能更好地融入到散文的学习之中,有效激发参与散文学习的积极性,实现散文学习效率的提升。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