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E教江苏▪教学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13期 总第6052期 2021年09月06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13期  下一期
让经典表达成为学生“不期然”的“化用”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杜若媛 发布日期:2021-09-06 10:33:58

语文学习学什么?简言之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但是反观当前很多学生,学了六年的语文,语言表达能力却相当糟糕,无论是选材构思,还是遣词造句,都令人堪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多种,最关键的是长期以来,阅读教学都是指向“写了什么”,忽视“怎么写的”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写”。


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把阅读与习作有机结合,把阅读教学的目标指向语言文字的习得和运用,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表达的最经典、最精妙处,通过体会它们的奥妙,有意识地把表达技巧种到学生的头脑中、心坎里,让学生在习作的时候,将它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从而达到“不期然”的“化用”,那么,日积月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会提高,会切合情境,因需而生,因文而生。


一、让经典的构段模式“化用”为学生清晰的表达


经典的构段模式表达清晰,不着痕迹,让人百读不厌,越读越有味道。在苏教版教材中,好多文章的构段都可以说是别具一格,让人回味,《但愿人长久》就是其中的一篇。它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创作名篇《水调歌头》的经过。作者在叙述的时候,紧紧抓住苏轼内心的变化,着力描写了他从“埋怨”走向“宽慰”的精神轨迹,表达了他的豁达大度。一开始,苏轼埋怨月亮的无情:“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可是转念一想:“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心中便一下子就释然了,并产生了灵感,吟诵了一首千古名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生在生活中都会有这样的心路历程,写作时便可以借鉴《但愿人长久》的经典构段模式。例如有个学生在学习时遇到难题,半天解不开就会烦躁,不由地埋怨起老师来:“老师啊老师,你干吗布置这么难的题目?这不是存心刁难我吗?我的头都要炸开了!”但转念一想:“题目本来就有简单也有复杂,难题目更有挑战性,不仅能锻炼我们的思维,还能培养我们的毅力,让我们敢于挑战困难,越来越坚强。”想到这里,便开始静心思考,不一会儿难题就解开了。


二、让经典的表达方法“化用”为学生巧妙的表达


有些课文的表达方法非常巧妙,能把原本复杂的东西说得清清楚楚,让人一目了然。《春联》就是这样的一篇好文。春联各种各样,像一个万紫千红的大花园,人们浏览着春联,就像漫游在百花园中。作者巧妙地把春联分成四个类别,每一个类别中举了一个恰当的例子:“春联中有的描绘了美丽的春光,如‘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有的展现了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如‘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有的歌颂了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如‘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更多的是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如‘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诵读这些春联,你会感到生活中充满了幸福和希望。”


其实,我们学的成语、古诗、课文都是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像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学生在介绍的时候,会不自觉地采用这种分类别、举例子的方法。有学生就仿照课文的写法,介绍了中国的成语:“我们品读着各种各样的成语,就像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这些成语有的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河,如‘江山如画、湖光山色’;有的歌颂了英雄人物献身祖国的高尚品格,如‘以身许国、碧血丹心’;有的赞美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如‘呕心沥血、无怨无悔’;有的展现了大自然缤纷的色彩,如‘五光十色、色彩斑斓’……诵读这些成语,你会感到受益匪浅。”


三、让经典的语言特色“化用”为学生精准的表达


有些课文的语言简洁凝练,而且对仗工整,读上去琅琅上口。


《莫高窟》介绍了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的塑像、壁画和藏经洞,赞美了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文章在语言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用了很多的四字词语,例如惟妙惟肖、精妙绝伦、引人注目、翩翩起舞。另一个特点是采用了工整对仗的句子,例如介绍说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描写壁画上的飞天的姿态很多,“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


为什么这样表达?因为莫高窟有两千多尊彩塑,四万五千多平方米的壁画,六万多件文物,作者只有不断缩小语句,不断凝练语言,才能装得下所有的内容。语言简练是教学内容繁多时的需求。


学生明白了这其中的奥秘,在习作中遇到类似的情况,就会不由自主地学会精练和简洁。有学生在介绍家乡的农家乐饭店时这样写道:“这里的农家饭店星罗棋布,方圆七十多里,大大小小、林林总总共有140多家。它们有的矗立在太湖边上,有的坐落在山脚下,有的掩映在绿树丛中……”


当然,苏教版教材中的经典表达不仅仅体现在这些方面,但它不像课文的内容明摆在那里,让人一目了然,而是隐藏在课文的背后,需要我们拥有一双慧眼,去挖掘,去发现。作为教师,让一些精妙的习作方法深入到学生的血液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