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E教江苏▪教学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13期 总第6052期 2021年09月06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13期  下一期
着眼能力,让语文课堂“动”起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怡 发布日期:2021-09-06 10:31:45

传统教学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课堂几乎是教师与小部分学生的对白场,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教师讲得无趣,学生听得枯燥。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真正的课堂应该是能让学生全身心参与、身心融合的学习场所,要把学生放在课堂中央。所以,教师应以人为本,把广阔的课堂留给学生,在挖掘学生创造潜能的同时,从心底呵护学生的童年,把自己当作和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动”起来,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提升语文能力的舞台。


一、自由诵读,让语文课堂诗意流动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对少年儿童进行“诗教”的传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都是诵读积累古诗文的好处。新课改以来,我们更加重视传承、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经典诗文温润儿童心灵,丰厚学生文化底蕴。


开学第一堂语文课,我就在琢磨:怎样吸引学生?怎样带领学生开启新学期的语文之旅呢?无意中翻到常丽华老师的《二十四节气诵读古诗词》一书,常老师充满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堂深深吸引了我。


爱诗的我其实一直希望把自己对古诗文的热爱潜移默化地转移到学生身上,使处在记忆黄金时期和人格形成时期的学生们能得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教育,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定文化根基。那么,就从自由诵读开始吧!


语文课前,我在黑板上板书了第一首古诗《山居秋暝》。简短的自我介绍后,我告诉学生:“秋季里的第一堂语文课,就让我们从诵读古诗开始!”我先读,再领着学生一起读,读出节奏,读出画面,简要了解作者王维、理解诗意之后再读,读出自己的感觉。我问学生:你觉得诗人在这首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学生纷纷交流,有的说山林的景色美,有的说秋天很凉爽,还有的说诗人喜欢隐居生活……我很欣喜,一一表示赞许。我告诉学生,秋天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我们的语文课也要有诗意的流动,每个人都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最后,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诗文游历本”,记录下平时积累的古诗文,写下自己的小感悟,配上美好的图画,作为我们诗意语文课的见证,学生们欣然应允。


此时此刻,我相信,一颗爱诗、爱诵读的种子已经悄然在学生们的心中播下。


二、倾听发言,让语文课堂平等互动


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彼此的发言,并用恰当的“开场白”形成发言的“互动场”。比如当一位学生发言完,后一位学生继续发言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他先说明他的发言和前一位同学发言的关系:若是补充,可以说“我想来补充一下”;若是纠正,可以说“我有不同看法”;若是认同,则可以说“我和某某看法一样”……同时,还可引导学生做同学发言的积极评价者,比如“某某说得真棒!”“某某的朗读很有感情!”“某某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值得我学习!”积极的评价不仅使学生学会赞美、鼓励别人,而且能让学生带着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情感投入到学习中,使他们“动”在其中,乐在其中,得在其中。久而久之,课堂也就真正实现了师生、生生间的平等和谐,锻炼了学生专注倾听、积极思考、完整表达的学习能力。


三、自主探究,让语文课堂思维跃动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和研究的,我提供平台,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对新知的主动探究。


如学完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间故事《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后,我又带着学生读了另外三个版本的《牛郎织女》,与课文比较后发现它们各有特色,一则是歌谣体,一则加入了新角色,还有一则是对话体。以小组为单位出示研究内容,让学生选择一个方面进行研究,讨论后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其他学生提问和补充。在互动与探究中,学生理解了如何增加合适的角色以及改成对话体时应注意的问题。接着我出示《猎人海力布》的情节图,选择“劝乡亲”片段,让学生小组合作,任选一种方式,创造一个新故事。小组组员合作探究,出谋划策,依靠小组的力量创作。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因此,我认为每个教师都不应该怀疑学生的能力,他们无限广阔的思想空间常常是我们成人无法企及的未知领域,放手让他们大胆去探究才是明智之举。


又如教学《我的“长生果”》一文,我让学生在小组内检查交流课文的朗读情况、预习中难懂的生字词等,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组长一声令下,各组员一个接一个声情并茂地朗读起来,读后组长还不忘组织组员进行评价。之后,各组员纷纷提出自己预习时不理解的词语,如“流光溢彩”“如饥似渴”“浮想联翩”等,然后小组内互帮互助。课堂交流时,各小组踊跃地进行朗读展示,学生全部投入到课堂的讨论与学习中去。


四、阅读交流,让语文课堂快乐灵动


知识不应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应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活动中产生的。离开情境的知识不能成为真正的知识,情境体验在认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为学生创设多种情境,优化课堂氛围,为学生认知活动提供一个展示自我、操练能力的环境。


比如目前我们在实施的课堂阅读交流活动,就给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语文学习离不开大量的阅读积累,我们积极倡导开展“大阅读”活动,提出阅读21天计划,鼓励学生21天持续阅读整本书,21天养成阅读好习惯。为了在阅读中发展多种语文能力,我们不仅关注阅读的“输入”功能,还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有阅读后的“输出”,设立了每节语文课前5分钟阅读交流环节,人人准备,人人参与。课堂上,抽签产生1—2位“幸运者”上台交流,另一个名额留给毛遂自荐者。学生结合每天的阅读内容,可以评价书中人物,可以回忆书中印象深刻的情节,也可以交流阅读的感受,内容可长可短,表达时要求态度大方、连贯流畅、有理有据、感情真切。教师为学生现场录音并转化成文字,及时点评,并将交流情况推送给家长,共同鼓励、指导孩子,提高交流质量,评比一周优秀交流,誊写展示……在这样的交流情境中,通过“读—说—写”的良性循环,既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培养了其大胆表达、端正书写的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努力增强课堂厚度,有机整合知识、技能、人格、文化四大元素,积极探索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注重核心素养发展,注重个性品质塑造,注重思维精神成长,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动”起来,使课堂充满智慧和灵性!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