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4:E教河南•教师随笔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12期 总第6032期 2021年07月05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12期  下一期
语文教育要引导多读多写——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晓玲 发布日期:2021-07-05 14:52:38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特别喜欢于永正。最近我拜读了他的《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对于永正的语文教学理念,有了很深的感触。


于永正的文字真实,在平凡中见真知。正如于永正在书中序言中所写:我的文章不是在书斋中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我写的,都是我的故事,我的经验、体会和感受。


此书共有四辑,第一辑: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第二辑:教语文,其实很简单;第三辑: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第四辑:关于作文教学。每一辑都结合了于永正在实践中的故事、感想和思考,读起来让人如沐春风、爱不释手。其中有两点给了我深刻启发。


一、语文教育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


书里的这句话我思考了很久,因为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在教育的汪洋里扬帆远航、不偏方向。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呢?我们也经历过学生时代,不妨跟着于永正回想一下,语文教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留下了语言——认识了近4000个生字,积累了较丰富的语言材料——词汇。


留下了较好的语感,使学生能不假思索缀字成文。


留下了认识和情感。


留下了初步的书写、阅读能力(包括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留下了兴趣和习惯。


于永正的话,让我回想起小学语文学习经历,感谢语文教师培养了我的读书、看报、写作的习惯,从那时起,我对语文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学校安排三至六年级学生六点早读,我就五点多起床上学。虽然走在路上,天是黑的,但我从不抱怨。我觉得早读特别有意思,大家围坐花坛边,拿着《小学生学习报》,看报、读报、背精彩片段。


读和背是积累,写是表达和输出。小学时,语文教师要求我们写作文,一天一篇。有一次,我课下读了朱自清先生的《匆匆》,写了一篇题目是《格言》的散文,到现在我还记得教师当时的惊异表情。因为喜欢朱先生的文笔,不知不觉间模仿了他的文风。后来这篇文章在全校作文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现在想来,之所以能获奖,主要得益于小学语文教学让我养成了多读、多写的习惯。


二、大量读写,读写结合


于永正在书中多次提到: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多读多写,语文能力是在大量的读、写实践中形成的。
于永正在书中写道:“我觉得读书是件非常愉悦的事,有书必读,就像牛一样,是草就吃。”“只要我们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只要抓住‘读写’两条线不放,就是按照教语文的规律去做,谁都能把语文教好,谁的学生都会有好的语文素养。”


读书长大的学生,生命有根!有根的学生才有“向上生长”的后劲,才不怕考试。


从上学期开始,学校要求我们年级语文教师为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课上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与此同时,我注重读写结合,摘抄、日记穿插进行。现在想来,我做得远远不够,这学期我在课堂上带学生多形式读课文、背精彩片段和优秀作文、不断练写作文。通过阅读四大名著等经典读物,提高学生阅读兴趣;鼓励学生每天阅读,读大量课外书,与书籍做朋友;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多管齐下帮助学生高效积累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


于永正说:“语文姓‘语’。小学语文除了姓‘语’,还姓‘小’。”让我们一起在语文教学中把读、写抓起来,在实践中探索更多小学语文教学的真知。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