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3:E教河南•家校共育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10期 总第6020期 2021年06月07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10期  下一期
家校共育促进拆迁区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白永峰 张晓玲 发布日期:2021-06-07 15:28:52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校要培养有用人才,就需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懂得用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品德。拆迁区学生的劳动意识比较薄弱,学校通过互联网平台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意义重大。


一、发现问题,寻根溯源


郑东新区龙岗小学的生源基本上来自拆迁区贾岗社区,家长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特别是部分村民轻视那些靠自己劳动创造财富的人,甚至觉得孩子不需要靠学习将来也有地方住、有饭吃。


这种错误认知导致学校学生不懂得劳动创造财富、劳动艰辛而光荣的道理,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如大扫除时,许多学生扫地扫不干净,擦窗擦不干净,拈轻怕重,嫌脏嫌累。表现在学习上就是有惰性,怕学习。课前怕预习;上课怕思考,怕回答问题;课后怕作业,怕复习功课。完成作业不用心,缺笔少墨、没有备用本子,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个别同学从来不做家庭作业。这样的不良学习态度势必会导致学生成绩不理想。


二、研究内容


课题立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研究和探讨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与劳动意识培养的关系,致力于从小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及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三、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法:主要用于学生不良习惯矫正的研究、家庭教育对劳动意识及其行为习惯养成影响的研究。


2.调查法和观察法:调查法用于了解教师、家长对学生劳动培养的看法以及学生劳动水平的检测。教师运用观察法,了解学生劳动行为习惯的表现。


3.经验总结法:认真总结经验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创新,进一步开展后续的研究。


四、研究过程和个案分析


为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分类别打卡任务,第一周打卡整理家居环境,如扫地、拖地、擦桌子等;第二周打卡整理个人环境卫生,如整理自己的衣柜和书桌,洗自己的袜子、衣物等;第三周打卡厨房小助手,如洗碗、择菜、做饭等。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劳动方法,总结劳动经验,真正学会有效劳动,感受劳动的可贵,珍惜人民的劳动成果。


此次活动把四(1)班作为实验班级,进行实验并观察学生变化过程。从“劳动之星”的打卡数据中可以清晰看到学生参与劳动的人数在逐步增加;从学生上传的劳动照片、视频可以看出学生的劳动热情日渐增强,劳动技能越来越娴熟。这说明本次实践活动的方法适合学生且有效,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本次实验选择三个典型案例进行跟踪观察。


案例一:周东璨同学以前放学后回家就看电视或者玩游戏,爷爷奶奶生怕影响他学习,包揽了家里大大小小的家务。自从学校开展劳动打卡活动,周东璨负责饭后收拾碗筷,刚开始洗时,干净的盘子底部也被搞得油乎乎。后来他请教妈妈,懂得收拾盘子时不能摞在一起,另外洗盘子时尽量少用洗洁精,用热水也可以洗干净碗筷。周东璨学到了劳动中的学问,认识到大人们的不易,变得越来越懂事。现在他每天晚上洗脚之后,都会很自觉地洗袜子,养成了劳动的习惯,家庭责任感也增加了。


案例二:曹杨曦同学因为平时父母对她很宠爱,对劳动的认识较欠缺。在参与学校组织的“劳动之星”打卡活动中,她积极主动,劳动认真,拿起抹布擦桌子,拿起扫把扫地,每天收拾屋子、叠被子、浇花……曹杨曦看着打扫干净的房间,看着桌上、地面、窗台的明净,看着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忘记了劳累,体会到劳动成果带来的喜悦,也体会到劳动的光荣感。同时,曹杨曦的学习和性格也有了变化。上网课时她开始认真听教师讲课,她说,教师一直讲课挺累的,她得认真听。写作业也越来越认真,月考测评中她的语文和数学成绩也提高了。


案例三:王立项同学疫情在家期间,看到父母每天忙里忙外,非常想帮忙,但又不知从哪里做起,就在这时候,班主任布置了劳动打卡活动。王立项开始尝试做煎蛋,眼看锅里的油冒烟了,他却手足无措,最终在妈妈指导下,完成了一个不太完美的煎蛋,但是他觉得吃起来特别香。后来,他经过多次实践,终于学会了煎蛋、煎牛排等多种美食的做法。王立项不仅收获到家人的赞许,还体会到劳动的快乐。现在王立项喜欢上了劳动,学会了洗衣服、拖地、整理房间、擦桌子、洗碗等。


五、研究总结


本次活动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家校合作,有效促进了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不易和长辈的辛苦,收获了努力付出的快乐,更懂得了感恩。学生从一开始不会劳动转变为掌握越来越多的劳动技能,养成了劳动习惯,这些对学生形成健全的性格非常有帮助。有的学生甚至成为“劳动小能手”“家庭好帮手”,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劳动荣誉感。

 

参考文献:


[1]杨柳.从沟通走向合作——家校共育策略浅谈[J].教育界,2020(1):61-62.


[2]吴宜.新媒体环境下小学家校沟通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J].市场周刊,2019(9):43-44.


【本文系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子课题“互联网背景下拆迁区家校共育促进学生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编号:AHA180015)的阶段性成果】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