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E教江苏•校园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08期 总第6008期 2021年05月10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08期  下一期
用大数据为教育赋能——昆山市大数据精准教学改革之路侧记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吴沛铷 发布日期:2021-05-10 16:00:10

本报讯   近日,昆山市“推进应用深化融合”大数据精准教学研讨活动在昆山市娄江实验学校举行。苏州市电化教育馆副馆长张兰娟,昆山市教育局副局长王阳、市教师发展中心主任秦春勇出席活动。
 

大数据精准教学是指在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通过采集和分析学校日常考试、测练、练习等全场景学业数据,快速把握学情的一种新兴教育模式。截至目前,昆山市已有46所初高中试点推行大数据精准教学改革。
 

抓重点,为课堂教学赋能
 

“备课更轻松了,知识点讲解更有针对性了,精准教学成为现实。”这是大数据精准教学给教师们带来的最大感受。梁志是娄江实验学校的青年教师,在使用终端整理的数据做备课工作后,他认为,有了大数据和学情分析系统的支持,教师能够更有效地定位学生练习中的共性和典型错误,精准分析错误原因,配合线上资源拓展,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巩固训练。
 

昆山震川高级中学化学教师张立民工作30年了,近几年,他明显感受到教育信息化对教学质量提升的促进作用。“我虽然54岁了,却很喜欢新生事物,有了大数据构建的学情信息,从前教学中不清晰的地方变得一目了然,课堂效率提高了,学生们的精气神也调动起来了。”张立民说。


明方向,为教研工作指路


如同航海探险者需要指南针来指明方向,教育教学工作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随时调整“航向”,以适配具体学情。在教师端口的“学情总览”界面,记录着每次测验的曲线变化和薄弱关节点,既能具体到每个班级,也能概览全校。“例如圆锥曲线这个知识点,大数据统计出来某个班级的整体情况不理想,教研组就会集中力量帮助这位任课教师寻找原因。可以说,大数据为阶段性教学诊断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昆山震川高级中学数学教研组组长沙纪忠说。


大数据精准教学还能为教师提供线索,按图索骥,挖掘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昆山高新区汉浦中学副校长刘晓君认为,学科是有框架体系的,例如初二时分式的运算掌握不好,很可能是初一的因式分解没有学好,大数据的直观性可以帮助任课教师快速找到问题点,从而破除题海战术。


做减法,为师生优化时间


“我有整理错题的习惯,但不得不说这会耗费我大量的时间。”昆山震川高级中学高二的一名学生说,这也是她开通个性化学习手册的原因。原题打印的模式免去了手抄题的烦琐,为巩固复习阶段的学习做了“减法”,使她能将时间更加合理地分配。
 

与此同时,大数据精准教学也能为教师实现减负增效,其推出的阅卷、组卷、数据统计功能大大节省了手工化操作流程,将教师从传统备课方式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去优化教案、解读课本,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关键词和关键力量,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未来,昆山市还会加速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将大数据与学校的备、教、改、辅、研更深入融合,实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创建智能化的教育信息生态,开启教育信息化新篇章。”昆山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