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以“真·新”育“向善·向上”——郑州市郑东新区康平小学办“有高度、有广度、有温度”的教育纪实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姜猛 蔡芊 发布日期:2021-04-26 16:01:58 |
2020年,郑州市郑东新区康平小学(以下简称“康平小学”)再获多项荣誉:“郑州市健康示范单位”“郑州市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郑州市中小学德育建设先进单位”“郑州市郑东新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郑州市郑东新区平安校园建设先进单位”“郑州市郑东新区软式棒垒球特色项目(二级)”“第十七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编程)优秀组织单位”“郑州市郑东新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先进单位”“郑州市郑东新区教育系统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校园”……
坚持党的建设 一部康平小学史,皆以党建来书写。在康平小学,党的建设工作始终处于重要且突出的位置,党建工作和教育教学实际有机结合一直是头等大事。
这场教师“真·新”大讲堂,本是全体教师的寒假读书交流活动,从诗配画诗文竞猜游戏到优秀青年教师代表李煜讲述自己参加道法观摩课的心路历程,再到六位不同年级、不同学科教师代表畅谈品味书香后的感悟和体会,完美演绎了一场“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大戏。其间,有着多年党龄的付海英,巧妙地借讲堂上党课,在热烈活跃的氛围中带领全体教师重温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全国政协2021新年茶话会上讲述的“三牛”精神,让大家深刻感悟“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真谛并着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自身教育教学业务能力,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升。 其实,像这样结合不同主题、不同活动内容的党建课堂,几乎每周、每月都在康平小学的教研组、党支部、教职工大会进行着,比如党员教师“带头学”、主题党日“集中学”、开设党课“专题学”、网络推送“随时学”、教研活动“同伴学”等,早已成为教师们的“家常菜”。 “2009年,康平小学建校时,就成立了党支部。”付海英说,“我们坚持以党建引领学校发展方向,注重并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从起初的“三会一课”到后来的“三带头三联系三领先”,再到现在的“党建优+新时代学校教育使命”,这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工作,使康平小学的党建工作始终有抓手、有载体、有成效,更使康平小学的党建工作与教书育人工作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以“三带头三联系三领先”为例:“三带头”是指党员带头抓好学习、带头抓好德育、带头抓好教学,“三联系”是指党员联系学生、联系非党员教师、联系教研组和备课组,“三领先”是指党员思想领先、作风领先、工作领先——此种机制下,党员教师一马当先,一方面带头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努力坚持德育为先、推进“大爱德育”、形成家校合力,争做立德树人标兵,另一方面带头完成教书育人任务,积极主动研究科研课题、探讨教学方式革新、进行课程优化,争做师艺精湛表率。其结果是,全校各科教师你追我赶、争优创先,大大推动了学生全面有个性发展、教师高素质专业化发展、学校高质量有特色发展。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在付海英的规划里,将以学习党史为契机,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新修订的《党章》,安排教师实地参观党的重要历史遗迹、重温过往的峥嵘岁月,创建党史长廊让教师沐浴和感受党的光芒,提升教师理论水平,让教师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立足岗位,教书育人。有党建做引领,康平小学必能在接下来的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进。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2月10日,在全民战疫中,康平小学全体学生隔空相聚于网络开学典礼:付海英致辞,勉励大家敬畏生命、珍惜时间、以身作则,努力做有大爱、勇担当的自己;在医护、社区、警务等战疫一线奋战的学生家长代表以自拍视频形式呈现了万众一心共同抗疫的感人场景;美术教师于倩文在线教学,或剪或卷,用奇妙的纸艺作品向逆行者致敬;三(1)班(中队)学生高戈作为少先队员代表,以慷慨激昂的演说为武汉加油,为祖国祈福,引起全校学生的共鸣,大家纷纷表示会严于律己、认真学习、好好生活……“这场开学典礼,我会永远铭记!”高戈表示,这堂别开生面的开学典礼让他懂得了很多、学到了很多。
校长牵头,主任分管。在康平小学,专门成立了德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支部书记、校长任组长,全面负责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由德育处主任、办公室主任、教务处主任、教科室主任、总务主任任副组长,分管德育教育工作。由此搭起了“校委会—德育处—年级组—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体系,完善了“校委会—大队部—各班(中队)”的德育教育活动体系,形成了“校长室—教务处—教研组—学科教师”的德育教育课堂渗透体系,构建了“学校—家庭—社区—德育基地”的德育教育社会实践体系,可谓组织健全、网络密织,为保障德育教育工作扎实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常规为抓手,促进行为养成。在康平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全面融入“一日常规”的课堂内与课堂外:课堂内,各科教师依托课堂主阵地,把德育教育渗透于教学中。比如,语文教师引领学生挖掘读与写的思想美、意境美、语言美等要素,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数学教师引领学生寻找数与图的简洁美、对称美、严谨美等要素,提高学生探索“术与算”和“学与用”的能力;科学教师引领学生探究事与物的变化美、未知美、想象美,提高学生养成发现和创造的能力。课堂外,各班通过准时排队入校(促养守时行为)、大课间活动(促养运动行为)、有序取餐慢食(促养文明行为)、遇人主动问好(促养礼貌行为)、分工打扫卫生(促养劳动行为)、升国旗唱国歌(促养爱国行为),以及开设少先队大队委、红领巾岗、我是小小志愿者、今天我值日等机构岗位,促使学生在管理与被管理的动态变化中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蜕变。 以活动为引领,深化价值认同。在康平小学,每逢重大节日必策划和组织实施各种各样的主题教育活动,比如三月学雷锋、清明节祭奠英烈、五一节拜访劳模、端午节追思屈原、建党节温习党史、教师节感恩师长、国庆节祈福祖国、少先队建队日光荣入队等,让学生通过活动深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和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增强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进而树立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康平小学德育处主任刘田甜如是说。据她介绍,自2021年春季学期起,每周一早晨的升旗仪式又有了新的改革:比如,以前是大队辅导员主持全程,现在改由各个班级自主策划主题、设计流程并主持,目的是让学生在参与和展示中获得锻炼和成长;又比如,增加了“表彰‘真·新’少年”(依据康平小学“十条标注”,经由各班级自主推选、年级任课教师综合评定产生)环节,为的是通过榜样带动和引领更多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向好。 践行家校共育
在康平小学,早期的家校共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进课堂。家长会,分为班级家长会、年级家长会、校级家长会,每学期各有两次,通常是在学期初和学期末组织召开,多是讲解学期学习要求和假期注意事项;家长开放日,就是分期分批组织学生家长进入学校深入教室聆听教师的讲课,主要是让家长了解教师的讲课水平和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家长进课堂,多于周五下午进行,每次由一位家长走进班级为学生讲解与自身工作有关的知识,以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在学生心里播下职业的种子。“曾经,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进课堂都在家校共育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它们渐渐跟不上新时代教育的步伐了。”付海英说,“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们抓住了一个新的契机。” 付海英说的“新的契机”,是全国“家校(园)共育”数字化项目。2018年,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和全国家校(园)社区共育先进经验推广指导办公室在全国范围内遴选首批全国“家校(园)共育”数字化试验区、试点校(园),郑州市郑东新区成为河南省首个全国“家校(园)共育”数字化试验区,而康平小学入选河南省首批全国“家校(园)共育”数字化试点校。自此,康平小学依托项目平台、利用项目资源,积极探索在深度阅读和交互学习基础上提升家校共育的针对性、系统性、有效性途径,通过“直播课程”(教师、家长共同收听收看)、“实践活动”(学校、家庭、学生共同参与完成)、“专题培训”(骨干教师专业进修)、“课题研究”(在国家“十三五”重大课题“国际家校合作经验和本土化研究”基础上开展“家校共育”数字化子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促进学校家校共育工作专业化、系统化、常态化,推动学校家校共育工作持续迈上新的台阶。
“从某种程度上讲,学生能否快乐地学习和生活,多取决于家校是否合理分工、无缝沟通、形成合力。”付海英说。在康平小学,家校共育正绽放出美丽的共育之花。
当时,于倩文带着纸艺社团的学生参加“省会少年庆‘六一’ 红领巾相约‘中国梦’”活动。他们创作的唯美的剪纸作品和衍纸作品,赢得了往来参观者的齐声喝彩,更引来了时任河南省委副书记邓凯的驻足观赏——他肯定和赞扬了纸艺社团,并寄语纸艺社团学生“心灵美才能手巧”。纸艺社团的学生深受鼓舞,纷纷把自己亲手制作的剪纸作品和衍纸作品送给邓凯和随行的工作人员,激动地向他们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以及自己参加纸艺社团的经历…… 纸艺社团创建于2011年。那一年,康平小学着力打造多彩校园,引导美术、体育、音乐、语文、科学等学科教师,从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出发,依托实际情况创建特色社团,几个社团应运而生,而美术教师于倩文牵头发起成立的纸艺社团就是其中之一。 据于倩文介绍,纸艺社团首先从三至六年级招募了一批有一定美术功底的学生,并针对不同年龄段设置了对应课程,比如三、四年级学生偏重学习基础性剪纸,像对称剪、三折剪、四折剪、五折剪和传统剪纸、剪纸创作等,而五、六年级学生偏重学习较高阶的衍纸,像卷形的基本练习、衍纸祝福卡、字体设计、名片,制作立体衍纸作品像衍纸条、公主的新衣、衍纸蛋糕、立体钢琴等。随后,在“引进来”和“走出去”课堂教学中,纸艺社团的学生学习了技能、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视野,先后涌现了高美伦、张静源、李昌慧等多名“纸艺社团的骄子”。这期间,在于倩文主持下,纸艺社团申报了多个课题,像“衍纸走进小学美术课堂的实践与研究”获河南省级课题成果二等奖、“民间剪纸艺术走进美术课堂的实践研究”获郑州市级课题成果一等奖,另有多篇教学论文获河南省级二等奖、三等奖和郑州市级三等奖。
“近年来,在组织校内课程和活动的同时,多个社团还积极开展了‘走进敬老院’‘走进福利院’等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付海英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优化美育教育机制,深入推进‘花开千朵’社团活动,突出立德树人,构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素质教育体系,为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加油助力。”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