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和谐教育理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小伟 发布日期:2021-04-26 10:05:13 |
和谐教育最早起源于古希腊雅典,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古希腊雅典通过对人的德智体美四个方面的教育来培养身心具有“真善美”的雅典公民,这样的教育理念对近现代西方民主教育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入改革,党和国家对小学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越发重视,而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为加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教育理念被提上日程。本文将围绕和谐教育理念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展开论述。 一、和谐教育思想在小学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不只是制订复杂的规则制度,更重要的是在制度建设中体现以人为本的先进教学理念,培养强大的师资队伍,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强大的、体系化的后勤保障。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认知处于萌芽发展期,严苛冗杂的校规班规会遏制学生的天性,不利于学生的综合成长,与和谐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因此,在建设校园制度文化时,学校应从小学教育实际情况、保护学生个人利益、规范师生行为等方面下手,定期召开探讨学生成长成才的大会和讲座,从规范思想教育层面来引导教师树立育德树人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组建勤奋能干的校园文化先锋队,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标准,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协调发展提供优良的教学资源。 二、和谐教育思想在小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物质文化作为体现校园文化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谐教育理念的核心本质是实现学生在认知层面和行为层面的和谐统一,即知行合一。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引入和谐教育理念,通过优化校园文化的环境载体、理念载体以及活动载体营造和谐统一的校园氛围,创设适合学生综合发展的校园环境,可以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校园环境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学校可以通过标语、海报等校园文化传播载体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此外,学校还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多元化的校园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在活动中深刻认识到知行合一的理念,实现思维和行为的和谐统一,促成个人综合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
思想影响认知,思想决定行为,精神文化建设对学生个人的综合发展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融入和谐教育思想,有利于学校培育良好校风,形成以人为本的校园精神,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内在动力,实现学生认识层面和行为层面的辩证统一。 例如,学校定期播放校歌、宣读校训和校规,不断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其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产生深刻的认同感和共鸣感,从而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风气。同时,学校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输出的主要媒介,帮助学生在思维层面树立科学的唯物辩证观,构建德育和谐、知行和谐的双和谐校园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建设是为了促成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学校要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的建设入手,提出多种有效举措,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更广泛、学习氛围更舒适的和谐校园环境。在新时代和谐社会不断建设的当下,广大小学应更加重视从和谐教育入手来加强学校建设、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能力的发展,真正践行知行合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