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4:E教湖南•E空间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06期 总第5997期 2021年04月12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06期  下一期
“互联网+”环境下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骆治中 发布日期:2021-04-12 15:52:02

健康的心理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反观传统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其服务的对象有限,受时空的制约明显,教育成本较高,已不能紧跟时代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所以,利用互联网来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成为现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努力的方向。本文根据“互联网+”环境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原则,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旨在借助互联网互动性强、开放性高的特点和优势,探索出一条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从而弥补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有效缓解中学生心理问题。
  

一、“互联网+”环境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互联网+”环境下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立足于中学生的教育现状和心理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使之内容更加多元,形式更加多样,从而提升教育效果。
  

二、“互联网+”环境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受师资和课时的制约而侧重于群体教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少年的心理越来越呈现出个体性的差异。因此,我们要突出青少年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从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行真正适合学生的教育。
  

2.发展性原则
  

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解决起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围绕学生的心理变化不断做出调整,使其呈现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3.自助性原则
  

该原则是指学生可以在教师不在场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需求,在网上自主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和方式来解决心理困扰,这样能有效节约教育成本,扩大教育面。
  

4.新颖性原则
  

青少年是各年龄段中接受网络信息最快的群体,因此,我们要设计新颖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网上心理健康教育。
  

三、“互联网+”环境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开设网络心理微课程
  

教师可以结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和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把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扰以及家长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作为内容,制作成微课程,系统地整理分类后,发布在互联网上,方便学生和家长学习。这不仅延伸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同时也能让教学效果得到大大提高。
  

2.进行网上心理测评
  

网上心理测评就是通过网络测评系统,对学生测评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最终呈现客观数据和报告,从而为学校全面、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提供科学支撑。我们还要注意测评结果是否会因学生测评时心理状态的不同而出现差异,因此,不能将其作为判断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的唯一标准。
  

3.开展网络心理咨询
  

网络心理咨询指以互联网为载体,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用微信、QQ、在线咨询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这一策略具有传统的心理咨询无法替代的优势,在虚拟网络中,学生可以隐藏其真实身份,在保护隐私的同时,也利于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4.建立微信公众号
  

在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可以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实现对特定群体的信息推送,开展更及时、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利用其中的互动功能,在线解答学生的实际问题。
  

5.提升心理教师的素质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要想深入、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提升自身的素质,尤其是依托网络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我们一方面要引导教师认清新形势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互联网融合的必要性,更新其教育观念;另一方面要帮助教师转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提高教师对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力。
  

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带来了理念与形式的改变,给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一次巨大的机遇与挑战。顺应时代的要求,走出一条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不仅是对传统教育的重要补充,也符合当今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助推剂。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