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E教江苏•教学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06期 总第5997期 2021年04月12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06期  下一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教学策略初探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吴琦方 发布日期:2021-04-12 11:58:35

小学是学生奠定语文基础、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小学语文教师要发挥自身“引路人”的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设置科学合理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文本细读,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给学生更多自由阅读和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阅读。本文着重对文本细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分析。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重要性


1.拓宽阅读视野


文本细读是一种通过阅读提升自身写作能力的有效阅读方法,使学生能够从整体和部分两个方面对文章进行审视。学生通过对文章细节的剖析,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很多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比较单调,只是单纯地从一个角度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深刻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教师合理地使用文本细读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从整体明确文章的框架结构,从细节着手感受文字的力量,从而更好地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2.培养审美能力
 

很多教师都是沿用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先带领学生进行阅读,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技巧解答阅读题,这种应试教育下的教学方法的弊端已经充分显现。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也感受不到文章本身的魅力,这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文本细读的教学方法摆脱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去感受文章本身的张力,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有重要作用。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教学策略
 

1.对文章整体文义进行把控


文本细读不是简单地对文章细节进行阅读,而是立足文章整体,在把握文章主旨和结构之后进行文本细读。文本细读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文章整体和部分之间的衔接性,充分意识到细节对文章整体的作用,感受作者的文字驾驭能力。很多教师将文本细读的教学方法看作是一种片面的阅读方法,这种看法存在着很大的偏差。文本细读主张从宏观上对文章的整体进行把控,从微观上对文字的表述进行把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使用文本细读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要注重文章本身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2.小组合作,改善课堂教学模式
 

文本细读可以与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在使用文本细读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可以选择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善。小学语文教师首先按照班级的人数对学生进行分组,根据文章的主题和层次设定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合作交流,自主探讨。
 

例如,在《桂林山水》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座位对学生进行分组,每4人一个小组。分组结束之后,教师提出与课文相关的文本细读问题,如:漓江水有哪些特点?作者通过哪些词汇描写了漓江水?通过对文章的阅读谈一谈你对漓江水“绿”的理解。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探讨情况进行观察,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贯穿主旨,从而完成从整体到部分的衔接性阅读。


3.逐层提问,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文本细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问题的层次性,使问题更符合文章的主旨,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整体和部分的理解。
 

例如,在《坐井观天》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应首先讲解寓言的含义,对文章的内容进行逐层提问,如:青蛙想象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青蛙得知了外面的世界之后会想去看看吗,通过阅读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等等。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阅读。学生能够通过逐层提问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对寓言故事的理解,感受文章的细节表述,充分发挥文本细读的作用。
 

文本细读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也是立足整体与部分之间联系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对文本细读教学方法的重视,充分发挥文本细读教学法的作用,全面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