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科技教育资源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宜兴市芳桥实验小学科技文化立校侧记
学校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1期 总第4081期 2010年11月02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1期  下一期
依托科技教育资源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宜兴市芳桥实验小学科技文化立校侧记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李娜 周萍萍 发布日期:2010-11-09 09:36:38

     “周处故里,培源家乡。阳山溢彩,贤德名扬。”有着百年校史、底蕴深厚、传统优良的宜兴市芳桥实验小学,就坐落在这水秀山青、风光旖旎的太湖之畔、文化之乡。
     当笔者一行风尘仆仆地赶到学校门口,正值大课间活动时间,优美、轻快的音乐响彻整个校园。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欢快地跳着校园集体舞。稚嫩的脸庞、雀跃的身姿所显现出来的无限活力,与四周环绕的简朴大方的教学楼、院中的绿树红花相映成趣,动静咸宜。在校长室里,这所科技特色办学成果突出、以科技文化立校而享誉全市的农村窗口小学的发展之路,伴随着周荣校长的阐述,如画卷般在我们面前缓缓地展现开来。
     一、深挖地域文化底蕴,以科技教育特色为抓手
     芳桥镇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环境优美、人杰地灵的江南名镇,西晋大将军周处、当代著名科学家周培源和天文学家童傅都出生在这里。在这样的大文化背景下,学校高瞻远瞩,与时俱进,依托家乡科学家周培源的人文资源底蕴,因地因校制宜,选准了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科技教育,走上了一条个性化、特色化发展的教育创新之路。
多年来,学校匠心独运,精心设计,将地域文化、校园文化与科技办学特色建设有机融合。学校注重搜集地方人文教育资源,将“三忠阁、五忠阁、周孝侯遗址”迁建在校园一角,夯实了学校人文底蕴,成为学校重要的德育基地。同时,他们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延伸周处文化、培源文化内涵,放大名人效应,做强名人文化,打响教育品牌,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校园中,那待命而发的“火箭”、含苞欲放的“花蕾”让人遐想;那设计科学的“少儿天文台”令人思考;那精心着意的假山喷泉、小桥流水弥漫着江南庭院的诗情画意;那错落有致的树木花卉与形状各异的草坪花坛互相映衬。科艺楼中,那内涵丰富的科技画廊板报、科技活动室、周培源事迹展览室等成了学生学习、实践、创造的沃土;“周培源奖学金”的设立成为该校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至高荣誉……该校将浓厚的地域文化积淀与社区得天独厚的科技教育资源相结合,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团结进取的人文环境,让师生时时处处置身于科学人文氛围相融的熏陶之中。
     二、 丰富科技活动体验,以培养学生科技兴趣为目的 
     (一)开展多种科技教育实践活动,全面发展学生素质
     1.形式多样的科技普及活动  学校按照目标计划,持之以恒地普及“十个一”系列科技活动。每年一届的“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是科普宣传、推广的大舞台。科普周、科技月中众多场次的科普专题讲座、参观访谈、实地考察及小型多样的科技黑板报、手抄报评比,小制作、小论文、小发明“五小”竞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体会科技活动的无限乐趣。“教育综合型科技活动室示范点”按时开放,使12件壁挂式科技活动器材,31台DIY科普器械,81块科技活动展板,177件配套器材,30万册数字科普图书真正为学生的动手操作、体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条件。
     2.重点特色的科技兴趣活动  该校率先建立了“周培源少科院”,并以其环保研究、天文观测等九个分院为抓手,大力开展专题性小课题实践研究。少科院吸纳着全校30%的科技积极分子,培养了一批批具有一技之长的少科院小院士。他们的作品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了良好殊荣。仅在省青少年第十八届科技创新大赛中,环境科学、动物学、科学幻想绘画、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四个大类中就有7个项目获奖,并摘得了省团体一等奖的桂冠。
     3.丰富多彩的德育科技活动  学校经常组织多种形式的科技实践体验活动,确立不同的主题,以使学生达到科学精神、人文品质和实践能力的同步提高。例如“关注我们的家园——地球”“小科学家在行动”等主题,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培养学生长大后为科技创新作贡献的情感。
     4.社区实践增长才干  小学科技教育必须依托社区,实行开放性教育,增长学生才干。该校巧妙地利用农村社区丰厚的科教资源和力量,弥补着学校师资和内容上的不足。他们建立了一支校外科技辅导员队伍,定期来校活动;建设了一批校外科技教育基地,定期开展实践;选择了一批学生最感兴趣的身边科技小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发展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例如《家乡土壤的调查》《一次性筷子的调查》等研究报告均获省创新大赛奖项。
     5.信息科技插翅遨游  该校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系统、闭路电视系统、天文观测系统“三网合一”功能优势,进行天文观测,收看“科技博览”,开播“雏鹰电视台”。看,机器人工作室里,学生们正设计着比赛程序,灵巧地指挥着各种机器人;周培源数字化农植园里,小院士们正饶有兴趣地记录着动植物的生长情况,感受着物联网技术带来的新信息。目前,学校已成为无锡市感知教育应用学校、无锡市科技教育实践基地学校。
     (二)践行科技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体系成长
为了让科技教育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特色建设之路越走越宽,该校还坚持科研先导,课程开发、课题支撑引领发展。科技教育的主渠道是课程,主阵地是课堂。该校“人文科学教育、科技专题研究、学科兴趣活动”三类科技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学生提供了选择课程的“超市”,满足了学生创新发展、特长发展、和谐发展的需要,发展了教师开发实施课程的能力水平,增强了科技教育的特色内涵。该校以十一五省级规划课题《小学科技教育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策略》为总课题,着力提升科技教育实践的研究层次;他们还先后承担《活动课程与中小学生科学素质提高》《科学教育——做中学》《科技教育中渗透德育的研究》等省级课题,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无锡市级课题《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获得了宜兴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省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学校获得无锡市“十五”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并成为无锡市科技专题教育基地学校。 
     三、 立足实际,夯实基础,以科技文化立校为目标
     多年来,芳桥实验小学坚持确立“人人都会进步、人人都能发展,师生学校共发展,整体优化创特色”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绿色校园、人文家园、科技乐园”的办学目标,形成了“严谨治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质量取胜”的办学传统和“文明、团结、勤奋、健美”的优良校风。特别是2002年创建江苏省实验小学以来,全校师生朝着“创建特色名校、提升办学品位”的目标,与时俱进,奋力开拓,使特色内涵、成果实绩不断丰盈,办学水平、教育质量全面提高。从九五、十五到十一五,学校创建了科技教育“环境化、课程化、活动化、课题化、社区化、信息化”六化模式,在农村学校探索因地因校制宜的个性化办学道路上作出了一定的实践与尝试,被江苏省教育厅、省科协命名为《活动课程与中小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先进实验学校,江苏省“少科院建设与发展”先进实验学校。该校8个省市级“十五”科研课题、30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200多项科技教育成果在全国、省、市等各级获奖交流;先后创建为全国科技教育活动室示范点学校、江苏省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集体等,连续19年被评为宜兴市先进学校,并被评为市首批AA级特色学校,受到市委市政府“教育成果奖”的隆重表彰。
     面对一座座奖杯和一个个荣誉称号,芳桥实验小学的师生们并没有因此而沉醉,停滞不前。他们在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现代化,与时俱进的校园人文精神是现代化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体现,它能够用精神来凝聚人、鼓舞人、教育人、提升人,有着巨大的育人空间和潜力。因此,只有把学校科技特色建设提升到以科技文化立校上来,学校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
当前,校园文化已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学校的凝聚力,更多地彰显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这种理念正不断内化为芳桥实验小学的办学思想,也时时熔铸于学校的创造之中,正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真正的软实力。同时,他们深知,文化立校是个慢活儿,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一次次的日月交替、寒暑更迭中逐渐积累、缓慢沉淀、悄然改变,需要每一任校长和全体教师为之增添元素、丰富内涵。在他们的面前还有很多的问题等待着他们去思考、去解决,很多新的局面等待着他们去创造、去开拓。

     编后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探求,是一种奋进的姿态,更是一种向上的精神;是一种臻于理想的品质,更是一种学海无涯的心境。芳桥实验小学的师生们以此为校训,行走在探求之路上,并乐此不疲。他们拥有探求未知的乐趣,感悟探求历练的苦乐,共享探求成功的快乐。
百年沧桑已成历史,新的辉煌仍需奋进。芳桥实验小学在科技特色教育的道路上,正朝着“管理领先、质量一流、特色鲜明”的江苏省模范学校、高品位特色名校行列迈进。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周荣校长说:“由特色走向文化,只是我们的一个目标。我们更要注重过程,在每一步坚实的脚印里蕴含着育人的本真,彰显着素质教育的求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他们求本务实的不懈努力下,芳桥实验小学这颗教育之乡的明珠未来将更加光彩夺目!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