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E教江苏•智慧校园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02期 总第5967期 2021年01月11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02期  下一期
镇江市丹徒区西麓中心小学:“双陶文化”促发展智慧校园显特色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云 发布日期:2021-01-11 10:01:39

镇江市丹徒区西麓中心小学始建于1937年,现占地面积18463平方米,有17个教学班,652名学生,51名教职工。一直以来,西麓中心小学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努力实践行知思想,着眼于学生的和谐发展,着力于夯实基础、提高能力、培养特长,让致力于办有文化的学校、做有智慧的教师、育有个性的学生。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实验小学、省优秀家长学校、省金钥匙科技竞赛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

行知思想是学校一直遵行和研究的课题,为加强陶研工作的过程管理,学校专门成立了学陶办公室,制订切实可行的学陶师陶特色工作计划,把学陶师陶工作纳入学校总体工作中,并作为部门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教导处以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为指导,将课程设置、教学改革等工作与学陶师陶工作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成长。


学校将校园文化建设定位为“以行知教育思想塑造人文和谐校园”,希望通过潜移默化的功能,培养学生的人格、修养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以陶行知思想教育和引导学生,对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进行延伸,全方位、立体式地塑造出多姿多彩又浑然一体的校园文化。


秉承“求真”校训,坚持学陶特色兴校不动摇,2005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实验学校,2010年获江苏省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先进集体称号,同时被中国陶笛艺术爱满天下推广中心评为“陶笛艺术教学实践基地”。2013年5月,学校“学陶”特色通过镇江市特色学校(二类)评估;是年12月,“陶笛艺术”社团被评为镇江市“双百优秀社团”。自此,学校创造性地走上了“双陶文化”特色发展之路。


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学校不但狠抓内部管理,而且在硬件设施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2020年申报创建智慧校园,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积极筹划,仔细部署,认真落实,扎实有序地推进了智慧校园建设工作,为教育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因校制宜,撷取硕果
 

一、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为确保智慧校园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学校成立了以校长张云为组长的智慧校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内分工明确,由学校信息处具体负责,各职能部门按计划有序开展工作。创建初期多次开展小组会议,研究讨论创建思路及方案,还定期召开智慧校园创建目标达成专题会议,及时对学校现有软硬件和应用情况进行梳理,商讨解决方案,确保智慧校园创建成功。


二、制订各项规章制度


为确保智慧校园创建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领导小组制订了智慧校园管理、使用、人员培训等系列制度,从创建之初就从严要求,严格按照制度执行。


三、不断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


智慧校园设施一到位,就邀请专业人员对学校教师进行培训,努力提升教师的新媒体、新技术应用水平。在智慧平台的使用上,根据培训需求,做到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机结合。此外,还安排骨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熟悉智慧校园创建的最新理念,了解教育信息化的新发展,学习其他学校智慧校园的创新做法。
 

四、实现校园管理智慧化


1.定目标,开展智慧课堂教学
 

目前,学校全体教师能利用教师机上课,教师能在教室的任意角落控制教学,有效避免了教师在讲台上挡住部分学生视线的不利因素。通过信息化教学,增强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


2.整合资源,做到共建共享
 

智慧平台实现了教学、教研资源的汇聚共享。学校有计划地将教学课件、课程设计、“一师一优课”、微课等资源充实完善,让教师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资源库并和全校教师进行分享。这不仅能促进教师间教学经验和方法的交流与讨论,还可以将其汇聚到校本资源库或资源中心,实现资源更大范围的辐射。


3.家校互动,形成教育合力
 

在教师尽力用好智慧平台的同时,学校还将智慧平台向部分有条件的家长开放,家长可以通过平台与教师、孩子互动,实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接收学校通知信息。通过此种方式,赢得了家长的积极配合,形成了强大的教育合力。


五、完善基础设施和智慧环境建设


目前,学校实现了楼宇间采用主干万兆单模光纤,到桌面采用六类千兆网线;建设了覆盖校内教学与办公场所的无线网络,满足了师生在校园内随时随地上网的需求。配置了支持千兆网络的防火墙、上网行为审计设备、用户认证系统设备,实现有线、无线用户的统一认证,保证师生用户上网的安全和发布信息用户的可追溯;配置WAF,实现学校网站安全加固和防篡改。学校17个普通教室中6个教室配备了一体机,另外11个教室配备了投影仪加白板。更新学生机房电脑40台,目前生机比8∶1;更换教师办公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目前师机比达1∶1。每个年级配置一台电子班牌,图书室部署一台智慧阅读机。建设数字化学习体验中心1个。校园广播系统已升级为IP智能广播系统。建设了高清数字校园电视台,实现校内直播。


六、积极打造智慧教育特色
 

智慧校园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对教育的促进,智慧教育本质上是教育方式的变革,是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外在表现。学校在智慧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努力借助平台,开启云实验,加强家校合作,在实施智慧教育中突显创新与转变。


1.做到传统“标准化”学习向“个性化”学习转变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留下大量的数字化信息,如作业完成情况、考试错题分布、虚拟社区同伴协作学习情况等。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挖掘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而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服务。


2.做到传统“中心化”学习向“交互式”学习转变


教学应该是一种动态的交互过程,师生之间应该增加互动和交流。大数据时代衍生的新媒体为这种学习方式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师生可以利用这些新技术实现随时随地的深层次交流和合作。
 

3.做到传统的“个性化”学习向“共享式”学习转变
 

大数据时代,各种交互平台、资源库平台、协作平台等层出不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通过资源共享实现在线交流与协作学习。
 

4.做到传统“集中式”学习向“碎片化”学习转变。


学生所需要获取的知识隐藏在海量的信息中,学习者要想从海量的信息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就必须具备数据的搜索、采集分析和处理能力,将碎片化的知识融入个体的知识结构,形成核心知识。
 

创建反思,持续发展


一、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


教师能否转变观念,决定了智慧校园建设能否落地生根。学校还存在部分教师信息化意识不强、信息化能力和智慧校园建设水平不匹配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素质,为教学提供人才支撑。


二、继续完善信息化规章制度


各种规章制度的制订还需要进一步细化,使其对学校的信息化工作具有更强的推动性和可执行性;奖励机制要更完备,学校每学期评选一批优秀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师。


三、持续深化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建设
 

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的各种应用功能非常强大,目前学校的应用还只是浅层次的,没有完全发挥其效能。下一步,学校将集中技术力量深入挖掘其功能,加大应用力度,力争将该平台打造成学校日常工作运转的核心。


四、加强设备间的技术融合,促进设备的高效使用
 

打破各种设备间各自为主的现象,加强各种设备的技术融合与支持,让教师们更加方便、高效地使用一体机、投影仪、平板电脑等设备来为教学服务。


五、进一步彰显智慧校园特色
 

学校基于智慧教育的教育特色还需要进一步雕刻,在智慧教育的深度、广度上加强研究,从而通过高效的智慧教育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智慧校园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最终目的是推进学校各项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下一步,学校将以智慧校园创建为出发点,不断努力,力争在智慧化校园建设工作中取得更加骄人的成绩,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