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8:E教中国•技术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02期 总第5967期 2021年01月11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02期  下一期
浅谈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邹洁 发布日期:2021-01-11 08:57:53

微课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以时间短、教学内容突出、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等特点被广大师生高度认可。下面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一谈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微课让课前预习更简单
 

课前预习是学生独立自学、探究问题、建构知识的过程,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但小学生年龄小,理解力较差,学习经验也不足,做不到预习或者说不会预习。微课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课前做好涉及各知识点的简单微课,学生通过课前观看做好开课的准备,提前对课程进行自主学习与思考,并总结出不懂的问题,再通过教师课上的讲解,或者与同学进行交流,最终成功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初识ScratchJr软件”一课,学生需要了解软件界面,掌握界面各部分的主要功能。此软件界面由舞台、角色、背景、指令积木及菜单栏等部分组成,角色与菜单栏部分相对简单,学生容易上手,背景与指令积木部分是难点,学生需要引导才能理解。课前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进行预习,激发了学习兴趣,乐于且敢于尝试练习。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发现了问题,有的通过反复观看微课得以解决,有的通过与同学交流探讨解决,还有的将没有解决的问题带到了课上。课堂上,学生专心听课,热烈讨论,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对学生来说,通过微课预习,加快了学习进度,更好地掌握了知识;对教师来说,微课能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提高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程度,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知识教学。


二、微课趣味导入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想使学生获得成功,就要想办法将学生的兴趣与教学结合起来。课程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的简短性和针对性,创设学习情境,启迪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对小学信息技术的内容进行引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帮助教师确定新课教学的切入点,以便于之后课程讲解的进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教学“制作电子相册”一课,如果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意识,学习欲望得不到有效激发。所以我利用了微课进行课程导入,微课视频开始的情境是:学期末班主任要在班会上对本学期班级活动进行总结,教师收集好活动照片,请两名学生分别做出两个班级相册。其中一名学生仅用了两分钟就将所有相片插入完成,相片大小、位置设置合理;另一名学生半个小时后还没有将相片插入完成,而且需要手动设置相片大小与位置。对比两名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其他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可以快速插入这么多图片?”由此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迫不及待想继续观看微课。


本节微课的导入把新旧知识有效衔接起来,通过情境引起学生注意,迅速集中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体现了课程的教学意图。
 

三、利用微课突破教学重难点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有大量的操作技能类学习,这些实践操作步骤是一个连贯的整体,其中一个步骤没学会,就可能导致后面的操作出错。尤其是一些基础性的操作,如输入法切换、文件保存等,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不足,记不住所学内容,长此以往,就会失去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在“中文输入”一课中,“输入法切换”这项使用快捷键进行切换的教学点,如果教师仅仅口述“输入法切换是按下Ctrl键不放,再按下Shift键后放开”,可能一半以上的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会遇到问题。而如果利用微课视频展示实际操作过程,学生通过看视频可以清楚地看到手指操作过程,就很容易学会。
 

微课让课堂重难点展现更加丰富。例如教学Scratch编程软件,通过“如果……否则……”分支语句嵌套的使用,来实现较复杂的判断,设想内容是通过学生的身高和体重数据,来查询体重是否处于理想状态。首先用身高和体重的值计算出身体质量指数BMI,并判断BMI指数所在标准范围:当BMI指数小于18.5时,体重过轻;当BMI指数大于等于18.5小于24时,体重正常;当BMI指数大于等于24时,体重过重。虽然学生对分支结构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第一次使用分支嵌套语句来进行多条件判断,通过教师讲解后还是不能完全准确地将语句实现,这时微课可以一边展现流程图,一边引导性地将语句积木逐步实现出来,帮助学生进行条件判断的理解。
 

四、微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构建知识体系


小学信息技术课每周只有一课时,光靠课上时间,学生不能完全掌握所学知识,需要在课后进行巩固练习。我会在每个单元学习结束后,将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分解,根据学生基础水平的差异性,由浅入深地录制微课内容。通过分层教学形式,实现所有学生学习水平的共同提高。
 

同时,我会根据单元学习内容设计任务单,将微课与任务单一同上传到班级群中,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及环境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个性化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动、具体的内容,由此可以直观地了解到问题的所在,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对课程的学习,同时增强自身对知识的操作能力。学生在不断探索发现中习得知识,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信息技术知识体系逐步构建。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微课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还体验了成功、收获了自信。微课符合小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作为精简知识点的载体,它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知识点,减轻学生负担,将枯燥乏味的信息技术知识有趣地展现出来。它既是信息技术教师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好帮手,能够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能力,极大地提升了小学生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能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