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6:E教中国•创客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02期 总第5967期 2021年01月11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02期  下一期
无人车智能识别与测距停车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主讲人:张小珍 发布日期:2021-01-11 08:49:47

张小珍   江苏省南京市古平岗小学教师,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学士学位。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曾获鼓楼区“能手教师”“新秀教师”称号,南京市鼓楼区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i3DOne青少年三维创意社区优秀“创客导师”,全国OMMC线上创客马拉松“优秀科技辅导员”,参与鼓楼E学校在线课堂网络公开课录课,多次获“南京市网络文明夏令营优秀辅导员”称号,《献给抗疫英雄的礼物》获“中望杯”全国中小学教师三维创意及教学设计大赛三等奖,多篇论文获奖与发表,多次赛课获奖。辅导学生参赛并多次获奖,2020年6月辅导学生参加iHope Space双足机器人挑战赛,获金奖和最佳人气奖。
 

设计依据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指出,人工智能对未来教育发展有促进作用和革新价值。作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形态,人机混合增强智能对智能教育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和发展规划纲要》,将虚拟现实技术列为信息技术优先的三大前沿技术之一,可见虚拟现实技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与空间。本课基于生活实际问题,通过三维建模、编程、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尝试智能模拟停车现场,解决停车难的问题,避免停车事故的发生。


课例特色
 

虚拟现实技术具有超强的仿真系统,综合了计算机图形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传感器技术、显示技术等多种科学技术,具有3I特性:沉浸性(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on)、构想性(Imagination)。


特色1:“沉浸性”情境,启发想象力
 

沉浸性又称临场感,指用户在虚拟环境中的真实感。本课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从各种停车事故这一真实情境出发,引导学生研究出一种能让小车智能识别、智能测距停车的方案。学生在仿真实验过程中,体验参与的快乐,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特色2:“交互性”操作,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虚拟现实的交互能力依赖于3D显示和传感器技术。通过问题的分析、建模设计到3D One AI编程实现智能识别、智能测距停车,最终实现VR人机交互,学生在探究学习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拓展了计算思维与创新思维。
 

特色3:“构想性”探究,提升多元智能
 

构想性又称自主性,学生能在虚拟世界的多维信息空间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经历小组合作、任务驱动等一系列自主探究活动。本课例整合了数学(规划尺寸)与艺术(画草图)、信息技术(三维模型设计、编程)等多学科,融合了多种技术。实践过程中学生要像工程师一样地思考,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分析问题需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多元智能。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7版)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信息知识与能力的主动建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具体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
 

课程目标 利用已有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将问题解析后进行分层求解,体验AI的编程设计思维、算法的优化,最终实现人机交互的VR场景,达到深度数字化创新学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利用虚拟摄像头、图片文字识别、虚拟传感器、电子显示屏等AI技术,实现VR模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  优化算法,深度数字化创新学习。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用图片展示停车事故、停车难等问题,引出2W1H问题(What,Why,How)。
 

问题1:聊一聊生活中的停车问题。(What,启智明析)


教师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学生观察、思考、交流。
 

问题2:如何减少生活中的停车事故?(How,发散思维)
 

教师引导:如果停车时有信息警示或距离提示,是不是可以减少停车事故?


学生提出假设,迭代思维。
 

问题3:用什么方法解决?为什么这样想?(Why,计算思维)
 

学生构建问题模型,运用算法模拟解析问题。
 

问题4:如何实现虚拟现实?
 

运用数学、艺术、工程、信息技术等知识,融合3D设计、AI、虚拟现实等多种技术,设计解决方案,然后优化程序、验证假设,从而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发散学生思维,将项目分解成N个学生能解决的小问题,让学生逐个突破,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需求—提出假设—寻找解决方案—搭建、完善、优化程序—解决问题—验证假设—拓展创新”的过程,提升学生的迭代思维、计算思维、创新思维。


二、无人车建模设计
 

整体规划无人车停车模型并设计图纸,定制实体尺寸,用3D One软件建模设计该项目实体部分,其中包括:跑道,摄像头(在车头),小车(距离传感器),显示屏(虚拟显示器)。具体模型如图1。

三、3D One AI 编程实现人工智能虚拟现实
 

3D One AI软件集三维创新设计、人工智能、开源硬件、编程、VR于一体,能实现多技术融合。无人车系统建模完毕后,进入3D One AI一体化平台进行全局属性、物理属性、关节设置,接着进入AI程序设计编程环节,模拟现实生活中停车场景。本案例重点阐述程序设计模块,程序的算法思想是:假设停车区域有电子屏,当电子屏显示“此处可停车”时,无人车通过智能识别后驶入该区域;当无人车接近停车位临界边缘时,利用测距传感器判断距离,从而智能安全停车。(由于智能识别功能要求硬件性能较高,一般设备达不到要求,所以本程序中用“开”简化替代“此处可停车”文字内容。)


1.程序设计——小车运动
 

师:怎样让小车在规定的路上行驶?如果车子出现抖动、卡顿、行驶不理想等问题——怎么办?
解决方案:调整小车行驶速度与等待时间参数值,如图2。

2.程序设计——智能识别


小车已经能正常行驶,当电子屏显示“开”,识别判断程序通过图像识别文字,判断摄像头观测到的文字是否包含“开”,实现智能识别,如图3。无人车经过识别判断可以停车后,正常驶入该区域,准备停车。

3.程序设计——智能测距
 

师:小车经智能识别并在规定的线路上正常运行,那如何实现智能停车?距离传感器来帮忙。我们可以利用条件判断语句来执行,如果智能测量距离大于20,则小车继续往前行驶;如果智能测量距离小于或等于20,则小车自动停车,如图4。

4.程序设计——人机交互
 

师:如果摄像头、传感器、显示器一直处于启动状态等待运行,既浪费电又损耗设备,如何解决耗材耗电的问题?
 

解决方案:在程序中加入触发控制模块实现人机交互,比如“当按下键盘a”开始执行启动所有的程序,如图5。

四、启动仿真,调试运行
 

编程结束,进入仿真循环环境进行调试运行,启动虚拟摄像头和图片文字识别、虚拟传感器、电子显示屏程序,单击“启动仿真”,程序开始运行。如果出现卡顿等问题,可以修改参数,优化程序后再调试运行,直到达到理想状态。仿真循环界面VR交互场景效果如图6。

实践反思
 

本课例从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从项目的问题需求分析,引导学生像工程师一样思考,在建模、编程、智能仿真VR场景等一系列探究实践活动中,循序渐进地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融合多学科、多技术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感受人工智能对生活的改变。“沉浸式”VR情境提升了学生的数字化创新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由于AI和VR教学对硬件性能要求较高,而大部分学校计算机设备无法达到要求,会引发虚拟摄像头灵敏度不够、VR场景模拟时发生卡顿等问题,如何提高AI和VR教学的普适性,值得所有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究。

 

(本课件由i3DOne青少年三维创意社区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