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E教中国•本期热点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02期 总第5967期 2021年01月11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02期  下一期
在线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方法(下)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陈明选 发布日期:2021-01-11 08:42:38

如何设计在线课程


一、在线教学设计流程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有五个基本问题要考虑:1.为什么学?这是一个前端分析问题,对学习需要和学习者本身进行分析。2.学什么?也就是要很好地去解读教材,提炼我们要讲的内容。3.学到什么程度?即确定教学目标。4.怎么学?那就要制订教学策略,创设有利于学习的环境,提供帮助学生理解的资源。5.学习效果怎么样?那就要评价。在线教学的效果能不能维持,能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杠杆。
 

二、在线教学设计要素
 

1.问题牵引


我认为,在线教学设计总的定位是要基于核心素养来重构教学内容,变知识结构为问题结构。我们原来可能是沿着课本的章节、结构,围绕知识点来讲,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这方面的特征比较明显。但在线学习阶段,这些知识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去学习,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要有所变化,以问题牵引教学开展。
 

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学目标是起点,教学过程是中间,教学效果是结果,只有三者统一起来,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三者的统一必须符合教育规律,所谓的教育规律就是在线学习的认知规律。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与学的双方均是网状结构中的一个节点,是分布式、平等的,教师不是居高临下的知识传授者,如何营造情境、设计有吸引力的问题是引领学习的关键。如果我们还是像传统课堂那样讲道理,最后可能会成为一个孤家寡人,一个自言自说的演讲者。因为学生虽然看起来在线,但人在不在听,我们无从知晓。因此,我们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教学目标的转型。
 

原来的教学设计是以掌握知识为教学目标,但在线教学中,教学目标不应仅仅止步于掌握知识,而应该致力于培养高阶思维,培育核心素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应该发生转变,从过去的系统知识转变为一系列核心问题和关键技能,围绕核心问题和关键技能展开教学。教学方式从传授知识走向了自主建构、对话生成。
 

2.任务驱动


在线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布置一项任务驱动学生学习。这一任务可以是围绕一个主题,也可以是围绕一个项目。教师引领学生探究,支持学生分享,帮助学生反思,从而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如在线讨论、作品展示、交互模拟练习、协作学习等。


3.互动生成
 

在线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师生分离,每个学生都处在不同的空间。如果没有互动,这样的学习就很难坚持。我们正处于智能时代,人人皆可为师,互动才能创造价值。我们可以向任何人学习,但学习是通过互动而产生的。教育是一个观察、发现、思考、辩论、体验和领悟的过程。我认为,疫情之后,未来的教育可能更多的是混合式教学,通过混合式教学促进学生互动分享,聆听他人想法,纠正自己错误的观念,激发潜在的创意。


智能时代同样也是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一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有人说,当今的人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越来越短。那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学习更为专注,是在线教学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教师想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要通过学生的自身认知形成核心素养,鼓励学生将每一个器官都用于学习,即:用眼睛去观察,观察这个世界,观察教育的过程;用脑子去思考;用嘴巴去说话;用身体去体验。学习中,学生首先要能够感知,其次要能够真正理解,再次要能够体验、操作,最后要能够表达。这种从理念到方法到最后的实施过程是一脉相承的。
 

当前大家非常熟悉的翻转课堂,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深度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可以促进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非常好的教学模式。在线教学也可以分成课前、课上、课后。课前,教师可以抛出问题,学生围绕这些问题来学习微课,自主学习探究,甚至教师可以对一些概念性的、知识性的问题进行测试。课上,教师针对课前布置的任务或问题让学生分享、交流、讨论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对学生遇到的疑难进行点评和帮助。课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如:通过本节课学习理解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对什么感兴趣?从而能够通过后续的深度学习刨根问底。


4.过程评价


问题牵引、任务驱动、互动生成的效果到底怎么样?这就需要过程评价。这种评价,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并行。


(1)多元化


所谓多元,一般是指评价主体的多元,即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评价,甚至业界的评价。我们评价的对象、内容,可以是一张试卷、日常的作业,也可以是平台中的学习记录、问题讨论与交流展示、网络空间的共享作品等。但这个评价不仅仅是评价记忆水平,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的理解水平。


(2)持续性
 

评价应该是贯穿于网络平台的课前自学、在线学习的深度互动、课后的延伸拓展,根据评价结果对下一步教学进行调整和优化。


(3)个性化
 

评价不应只关注客观的有唯一答案问题的得分,更应关注学生的理解水平及创造性成果。如果还是通过一张试卷统一测试,是否能够真实地测试出学生的学习水平呢?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评审很重要。比如考试中的填空、单选、多选、名词解释、简答等,都是记忆性问题或者说有唯一的答案,这就造成了学习的死板,学生的创造性不够。我一直在做理解性学习的研究,这个研究趋向于对学生学习完一个内容后的理解水平或者理解深度的评价。
 

美国课程专家威金斯、麦克泰把理解分成了六个维度,即解释、释义、应用、洞察、移情和自知。我在实践过程中,把学生通过学习后对某一个问题的理解分为五个层次。①解释,也就是运用我们既有的资料对概念事实进行解释。②领会,就是有自己的理解,对某一个问题用自己的话语进行解释,能对现象、事实、数据等进行可靠合理的说明,对所学内容的观点、意义等发表自己的看法。③应用,就是能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④分析,这是实现远迁移、洞悉移情的基础,强调的是洞察不同事物的本质,找出联系及差异。⑤创造,这种创造不是要完全创造一个知识或者产品,更应该是思维的跳跃,也就是在原有思维基础上的一种突破。并非所有的理解都能达到创造,但创造一定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例如,对一个问题,学生的理解维度不一样,或者使用的方法不一样,最后创造的作品很有自己的个性,我们认为这也是一种创造。我们在评价的过程中,应该使更多的学生达到理解的高级水平,这样才能培养创造性人才。
 

基于前面的研究,我们最后发现,不管是大学生还是中小学生,停留在理解的低级水平的人最多。我们现在要尽量使学生达到高级水平,运用评价作为杠杆促进学生学习,课前主要是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资源和小测评,达到领会的层次。对概念性知识的含义、分类、特点等,教师不宜对学生提出过高的学习要求。课中,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分享教师提出的衍生性问题,对课前所学知识逐渐进行深度加工,学生因此应该达到应用、分析等中高级层次,理解能力强的学生甚至应该达到创造水平。课后,学生需要通过实践和反思进一步加深理解,归纳不足,拓展学习。
 

5.环境资源
 

我们的教学实质上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这个环境对在线教学来说,就是网络环境,具体来说就是我们使用的那些平台。这一环境具有以下功能:①引领理解的导航设计。就是能够为学习者提供相应的导航,引领学习者按照有效的路径进行学习。当学习者有问题的时候,能够给学习者推送、引领一个新的方向。②支持理解的学习工具提供,如知识生成工具、知识编码工具、知识共享工具、学习评价工具。这也符合未来不断发展的智能教育的方向,即基于互联网上的强大功能,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工具。③促进理解的学习资源库的建立。开发包含各种理解材料的网上学习包,围绕核心问题设计丰富的案例。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将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目前基础教育用得比较多的就是测评系统,它能智能化地为学生推送学习材料。
 

关于在线教学,我们讨论了它的理念、方法以及设计,其实这个过程中有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研究。比如: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来设计问题,设计课程的任务?如何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打通?如何设计和开发合适的课程资源?选择何种在线形式进行课程教学?……总体来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学的环境与工具将会变得越来越智能化,课堂的围墙越来越模糊。实际上在疫情之前,我们也在倡导网络教学、慕课等新型教学模式。面对疫情,可能在线教学是没有办法才采用的一种形式,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我们的学生和教师体会到了在线教学的魅力,也在在线教学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认识和教学能力。在当今这样一个互联网社会,在线学习将是人类主要的学习方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会成为教学常态,教学的创新将是一个永不停歇的过程,教师的卓越也是一个终身化的过程,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我。

 

(本文根据“同心抗疫助教学,教育技术网上行”系列公益讲座整理,有删节)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