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浅谈如何更好地发挥教研的支撑作用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苏文玲 发布日期:2020-12-28 14:46:13 |
2018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及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两个文件描绘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宏伟蓝图,吹响了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集结号。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发挥教研的支撑作用。教师进修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服务于政府决策,服务于学校,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生,承载着研究、指导、服务、培训等职能作用。如何更好地发挥教研的支撑作用,提升教研品质,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教师进修学校要思考的问题。接下来,笔者以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教师进修学校为例进行浅析。 一、直面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 教师要总结回顾以往工作,认真总结梳理工作中的成绩与不足,发扬成绩的同时,更要总结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从而寻求解决的最佳策略。截至目前,笔者发现工作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教研活动主体性不强,教研活动形式单一。教研活动中骨干教师唱主角,但现在却存在就课论课现象,教研主题不突出。 二是教师科研意识不强。教师为了教研而教研,对科研的认识不足,认为科研是科研人员的事情,中小学教师没有能力做科研,导致教研和科研分裂的现象。 三是培训没有形成课程体系。培训内容虽有针对性,解决了教师的困惑,但是没有从课程的角度思考,没有形成课程体系。 四是经验型评价占主导地位。教师对理论依据和实证数据的有效运用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基于数据下的客观评价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仍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教师进修学校是师资培训的“工作母机”,与区域内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研员专业素养的提升息息相关。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学校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立足于教研方式的转型,在教研转型升级上进行了深入探索。 二、潜心探索,促进区域教育适应新发展 (一)组织方式转型:自我成长的管向自主发展的放转变 一是组织变革,建立团队,让教研员做“CEO”。学校借助海尔集团组织管理变革的先进经验,突出“倒三角”组织结构特点,实现“两个零距离”。充分发挥教研员的主体性,建立教研团队,按需设立研究主题,建立问题主题化、主题课题化的研究思路,组建研究团队,开展草根课题研究,让教研员做自己的“CEO”。教师进修学校领导和北京的教育专家在底层助力教研员的团队建设。 二是价值引领,确立共同愿景,让教研员有情怀。教研员为了实现共同的愿景,为打造实力进修、特色进修而努力。他们行动自觉、以身示范、精诚合作,真正做到了“成全他人,成就自己”的校训。他们有热爱教育的情怀,淡泊名利的坚守,从内心体验到了职业的幸福感。 三是攻坚计划,立足本职,让教研员有真本事。教师进修学校在北京教育专家的助力下,制订了《教研员三年攻坚计划》(下称《攻坚计划》),包括3个方面10个要素30个基本点(具体内容见内容梳理图),这个《攻坚计划》学校按照三年的时间规划,细化完成年度目标。其中,每周四为《攻坚计划》学习内容的自修日,每周五进行PCBS学习会,在会议上要实现三个层次的价值观念:学科共通价值、学科独特价值、学科具体价值。 四是与时俱进,开展学术研究,让教研员有新思维。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文教局领导高度重视教师进修学校工作,每年教师进修学校人员都能外出学习。2019年1月,全体人员赴深圳龙岗教师进修学校学习,参训人员积极参与为期九9天的学习,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上至57岁,下至24岁,无一人迟到早退,这种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使自觉地形成了经开教师进修的学习文化。 (二)教研任务转型:由单项研究向“一体化”转变 在教学研究中,学校本着“五个转变”的思想开展教研工作,即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转变,教师教向学生学转变,知识传授向核心素养转变,单向传输向多边交流转变,经验型评价向数据化评价转变。 在教研工作策略上突出“四位一体”,即教研、科研、培训和评价一体化。学校在做好教研科研培训一体化的基础上,增加评价这一环节,做好学科教研、做强课题研究、做响培训活动和做准实证评价,形成完整的闭环。 1.学科教研实现由教书向育人转变 一是改变传统教研只关注知识传授和升学考试的倾向,实现重视全面育人、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重视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因此学科教研要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中心任务,落实核心素养。由此,学校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了体现“一中心四聚焦”的观点,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聚焦学科本质、聚焦深度学习、聚焦融合创新、聚焦核心素养。实现以知识为中心的结论教育向以实践探索为中心的过程教育转变。 二是在课程建设上,由“照本宣科”向“学科+课程”转变。在课程优化中,开展“学科+”拓展类课程,数学构建了综合实践区本教材和以学具为载体开发的拓展类课程。体育学科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体育趣味课课练1260例”内容,重点发展学生走、跑、跳、投、支撑、攀爬、搬运、负重等能力。同时还引进腰旗橄榄球、软式棒垒球、校园定向运动、地板冰壶、旱地冰球、啦啦操、飞盘、三门球、独轮车等新兴课程;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开展“学科+”融合类课程,在综合实践学科中,构建了校本课程体系,研发校本课程,融合了历史、政治、地理、数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开发课程。在创客教育中,经开区投资800万元为10所学校建设了创客空间,在创客教育中秉承“创新、开放、共享”的创客文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批判思考、动手实践”的创客精神,将创客文化植入学校,将创客精神融入学生,很好的构建了创客课程体系。 三是由“一刀切”向“个性化”转变。经开区在中小学校探索“分层教学”和“走班制教学”,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目标。首先在体育学科试行,四所试点校开始“体育走班制”课题研究,经过一年的实验,成果显著。 2.课题引领实现由碎片化教研向系统化教研转变 在专家指导下,教师进修学校进行了系统的思考,提出“一、十、百、千”工程,即以省级重点规划课题“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践研究”为一个统领课题,推进“千人百题十实验田项目研究行动计划”课题研究,在研究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理论为支撑,以十个实验田为研究基地,以百个草根课题为载体,全区千名教师上下齐心协力,开展行动研究。每位教研员均申报了市级以上的科研课题,采取上示范课、教师培训、下校调研等实操形式,真正使教研具有针对性、科学性、系列化和整体性,实现教研科研一体化。用课题研究拉动教研路径探索,用课题牵引实践转型。 3.培训方式从单向传输向多边交流转变 笔者学校采取“外出观摩+高端研修”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局长亲自带队赴东北师范大学等地研修培训,还组织近百名骨干教师赴杭州等地研修培训。在以往讲授式单向传输的基础上,改变了培训方式,由被动听讲向主动交流转变,由借助外力向培训内置转变,让所有的受培人员积极参与到培训中来,发挥受培者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培训的主人。另外,立足本区丰富自身的办学资源,实训样本选在本区,实训基地建在各校,采取知行同程、研训一体、角色切换、互为教练的方式开展实训活动。 4.评价导向由经验型向实证型转变 学校充分利用经开区智慧教育云平台,发挥大数据的作用,利用智学网平台做好每一次的质量分析,分析具体数据,找到问题成因,寻求改进策略,促进教学改革。 利用课堂观察平台,根据课堂观察量表,组织教师进行课堂观察评价。通过数据分析,撰写分析报告,不仅仅是对授课教师进行了有效的指导,同时还使听课教师对教学行为进行了自我反思,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总之,学校以科研的视角研究教育,以教育的需求落实培训,以培训的方式推广评价,以评价的导向改进教育。 (三)教研机制转型:从独立组织向联动教研转变 经开区建立了“三级联动”的教研机制,即区级教研日、学区教研日和校级教研日。 区级教研日即立足区域教研,由学科教研员根据自己学科的科研课题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针对性、系列性、实效性的学科教研活动。在活动中注重“理论分享、集中研磨、实证研究、反思固化”的整体谋划,做到真思考、真研究、真收获,引领区域学科教师的教研向纵深发展。 区级教研日起到了五个引领作用:引领计划性、引领系列性、引领针对性、引领主体性、引领实效性。 学区教研日即由大学区长组织团队进行策划,采取网络教研形式,利用异地互动教研平台,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校级教研日以校本教研为主,每周二为校级教研日,这是区文教局对各学校的规定。教研日要做到“七有”,即教研日程有计划、教学研究有主题(草根课题)、教学内容有选择、参研教师有准备、交流研讨有指导、教研时间有保障、总结提炼有成果。 (四)教研方式转型:由无参照向模式化转变 在教研方式上,教师进修学校以“理论引领,构建模式,科学指导,研究助推”的工作策略,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命线,探索了“四型十二式”教研方式。“四型”为服务型教研、效能型教研、特色型教研、发展型教研。十二式即普及式、供给式、跟踪式、孵化式、内生式、联动式、图谱式、融合式、混合式、超越式、交响式、衔接式。通过加强服务型教研、落实效能型教研,开掘特色型教研,设计发展型教研,构建教研四面体,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嬗变升华,促进区域教育取得新成果 通过“四位一体”的活动推进,帮助教师更新了教育观念,转变了教师角色,开阔了教育视野,提升了专业素养和信息素养,教师的专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在2018年重新认定的骨干教师中,教师进修学校上报88人,84人入选,骨干教师录取率达95.5%;2019年的名师评选活动中,小学部6个学科的教师全部被评为市级精英,1人入选省级精英行列。教研员们在国培、省培、市培等培训活动中作为主讲教师,宣传经开区,扩大影响力。经开区的部分学校已成功举办了市级、省级教学改革现场会,在省市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认可。 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承载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历史重任,教育工作者将承担着新使命和新任务,把握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经开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们将锐意创新、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努力提升教研工作品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贡献力量。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