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互联网+教育”进程下中小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及深刻挑战(下)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李玉顺 发布日期:2020-12-14 09:28:40 |
“互联网+教育”发展变革进程
我国从2010年开始持续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深化发展,先后发布了《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并于2018年提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走入了转段升级的新阶段,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三全两高一大”,推动信息技术在教与学过程的全面应用,同时更加关注人的素养。 二、基础教育在线学习发展有其自身规律
互联网教育行业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推动教育公平。面向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在线学习系统持续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学科性的教学资源面向学习者个体适应性学习的推送在磅礴成长。我预测,3—5年时间,中小学很多的课程内容在知识这一层面上都将拥有系统化、体系化的在线学习服务。
五、“互联网+”背景下面向互联网教育发展的社会教育治理
“互联网+教育”发展面临的深刻挑战 一、中小学在线学习有其内在逻辑与内涵 中小学学习者与成人学习者具有不一样的特征,不仅受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和认知水平的影响,同时受教与学原理、学习科学研究的影响。我们想要解决“学习者是如何学习的”“学习发展规律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遵从规律,基于脑、心理、认知等开展技术的有效运用,这是一种深层次的挑战。
当前教育界存在一个困惑:如果我们放任移动终端交给到学生,那么如何控制学生的网络沉迷等问题?这将是巨大的挑战。只有将注意力、信息力、参与力、协作力和联网智慧赋能给下一代学习者,使其成为真正的数字公民后,健康的新经济、政治、社会以及文化才会出现。2019年,我的团队向全国中小学生发放了5.4万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上网学习设备中,智能手机占比最高,达到82.21%;每日上网学习时长第一的占比时段为0.5—1小时;每周上网学习频次第一的占比次数为1次。由数据可知,尽管大部分学生都拥有了移动终端,但上网学习的频次仍旧很低。因此,学习发展的可能性与社会教育教学系统对教育的制约性、引导性具有深刻的挑战。
当然,更重要的挑战来自于学校办学实践,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最终要落实到办学实践场景上。学校互联网教育的应用发展理念是至关重要的。能基于互联网的开展、现代化办学体系的建构,在内容供给、学习环境、教与学方式、管理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度重构,是现阶段对学校发展提出的挑战。 如在内容供给重构方面,需要促进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学校教育与在线教育、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融合;在学习环境重构方面,需要完善智慧的学习空间、大数据支持的学习系统、无缝获取服务的移动终端、丰富的知识建构工具以及方便的互联互通方式;在教与学方式重构方面,需要开拓生成性的优质资源、自由的时空选择、丰富的教学策略、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充分的社会交互、实时的远程协作与协同;在管理与评价重构方面,需要构建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分析与决策、实时教育运行状况的监控预警系统、面向学习过程的发展性评估以及学习全过程数据支持的综合性评价。 四、各界携手建构面向学习发展的系统教育文化生态
一方面,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变教为学”的实践进程已经成为实践的前瞻,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学校、教师在常态化的实践中展现这样的实践样态。另一方面,课程的形态从过去传统的校本课程、三级课程正走向网络迁移,在线教学、在线学习行为的融入将越来越普适化、便捷化,进而驱动学习方式的变革。但这一变革并不会一帆风顺,将会在培养下一代学习者这样的任务之下,对学生、学校、全社会都提出深刻的挑战,也将对微观的实践、中观的教育教学管理带来深刻的启示。
(本文根据“同心抗疫助教学,教育技术网上行”系列公益讲座整理,有删节)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