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E教中国•本期热点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97期 总第5938期 2020年11月02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97期  下一期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郭绍青 发布日期:2020-11-02 13:41:21

郭绍青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互联网教育数据学习分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

 

影响教育公平发展的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公平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当我们谈到用教育信息化解决教育公平面临的问题时,我们首先需要思考:影响教育公平的因素有哪些?


我认为,影响教育公平的因素主要有地理人文环境、社会公共服务、家庭环境、学校基础设施、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占有、管理水平、政策制度等多个方面。例如,生活在山区的学生与生活在南方沿海的学生所接受的教育资源是不一样的,也是他们无法选择的;地方的社会公共服务,包括医疗、博物馆、展览馆、体育馆等相关服务参差不齐;学生家庭经济收入与成员结构存在差异;学校的基础设施、教学资源占有、教师能力水平等也存在差异,包括创客中心、体育设备、生活设施、师资培训等……


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教育信息化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一方面,教育信息化在改变师生教与学关系、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加强区域间教育资源共享与交流等方面体现出了巨大优势;另一方面,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与成员结构会制约教育信息化的普及程度,同时,区域间的经济差异也会加大教育的数字鸿沟。


教育信息化破解教育公平发展难题的路径及作用
 

一、智力资源共享


1.助力教学点教育质量提升
 

截至2017年底,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已达88%,“未接入互联网的学校主要集中在偏远农村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教学点”,但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很难通过地面网敷设的方式接入互联网,教学点的网络接入工作一度进入攻坚期,优质教育资源无法方便、快捷地共享给教学点。


为此,我们开发了宽带卫星联校模式,利用高通量宽带卫星为未联网学校(教学点)接入互联网,同步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确保主体学校和教学点具备良好的互联网环境,支持教学点开展网络条件下的课堂教学,从而实现主体学校与教学点之间流畅开展远程师生的互动教学,主讲教师实时得到学生学习状态的反馈,学生的提问也能得到即时回答。我们还设计了基于宽带卫星网络环境的专递课堂和系统化资源支持的多媒体课堂“两类模式”,并进行了实践应用。专递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异地网络授课方式,使教学点与拥有相对丰富教育资源的城市或乡镇中心校接受同样的优质教育,以解决教学点英语、音乐、美术等课程“开不出”,语文、数学等主干课程“开不好”的问题。系统化资源支持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着力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资源平台提供的系统化资源整合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学点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帮助教学点教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以期让教学点学生与城市学生一样“上好学”。
 

宽带卫星联校模式在近几年的探索实践中已经总结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如主体校教学能力欠缺、优质资源不足等。2019年,按照教育部要求,甘肃省教育厅结合省内基础教育的实际,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厅长突破项目”予以推进,重点实施“互联网+”师范院校支教服务项目。通过政府搭台,作为教育精准扶贫的着力点,将师范类院校师范生教育实习与偏远农村教学点开出、开好、开足国家规定课程的各自需求双向对接,以互联网为支撑,以专递课堂为纽带,盘活师范院校“准教师”资源,变革与重构农村教学点课堂教学结构,从而实现“让贫困山区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目标。
 

2.促进发达地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2018年,北京市对中考进行了改革,采取“必考+选考”的方式,9门学科形成了54种得分方式,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纳入中考选择范围。这几门课程从整体上来说,教研、教学队伍的体系不强,相对薄弱,现有的师资力量短期内不能给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持。在这一背景下,北京市教委、财政局联合制定了《北京市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计划(2018-2020年)(试行)》。该计划是落实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基本公共服务的转型升级,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保护和促进学生优势学科、通过互联网提供服务、扬长教育的理念,实现了骨干教师智力服务的在线流转,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使教师从单纯的讲授者转变为辅助者、指导者,全面提升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3.提升区域教师专业发展
 

重庆市黔江区和石柱县师资力量薄弱,学校发展跟不上重庆市教育发展的整体步伐,且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区域内教育差距越来越大,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凸显。2015年9月,重庆市二十九中启动了“千校共建教育云”工程,将名校与重庆市偏远地区学校联合起来,构建了基于互联网的协同教学共同体,以“孵化未来教师”为出发点,引入校外智力资源,采用混合式研修方式,提升区域教师群体的专业化水平。重庆市二十九中还构建了慧学工作坊及创客教育联盟等教学共同体,探索了基于教学共同体的双师云课堂教学模式和伙伴协作研修模式,共享优质智力资源,在带动区域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生素养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4.助推教育均衡发展
 

当前,许多教育相关企业已经集聚了大量网络教师提供在线教学服务,这也是一种智力资源。但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障碍,企业的智力资源无法进入学校,主要面向学生家庭。未来,一旦打破了制度障碍,企业的智力资源将会实现更大面积的共享化、多样化,教育服务有可能来自于其他学校、其他机构以及社会公共服务。
 

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是深山区县、国家级贫困县、革命老区县,到处是连绵不断的群山、曲折迂回的河流,极为恶劣的自然条件制约着卢氏县教育的均衡发展。县区学校学生规模上千人,而有的农村学校只有几十人甚至十几人。县区学校已经开始尝试“翻转课堂”等教学新模式,而部分农村学校还开不齐国家规定课程。2016年10月,卢氏县利用CCtalk完善的在线教育工具和平台能力,开展教学、教研、教育均衡创建及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等多项工作,将大批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本县薄弱的边远农村,为小规模学校(教学点)推送了优质课程,极大地推动了卢氏县教育均衡发展。卢氏县通过CCtalk平台聚集的网师探索解决本县区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使学生享受的服务不再局限于学校本身,更是超越了学校的边界,使教育供给越来越社会化。
 

二、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与网络学习空间的普及,促进学习资源公平获得


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与网络学习空间普及,能够有效推动学习资源的公平占用。目前,全国各省、市采取了很多措施,如提升资源服务、推进平台及空间建设等,其中,建设一个有效、实用的平台尤为重要。建设一个以知识图谱为核心,以大数据建模分析为基础,以数据交换、采集标准支撑为体系的平台,把大资源服务和区域内服务生态资源融合供给给师生,并使他们方便地获得数字资源和开展教学,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点。
 

智能学习系统是未来教育的大方向,资源的供给类型逐渐从知识类资源转变为工具类资源,如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人机交互、生物特征识别、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关键技术的应用。虚拟学习系统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集交互性、游戏化、体验性、操作性为一体的,能够支持相对完整的技能培训或单元内容学习的系统。这种学习系统的开发,将使学生的学习对教师的依赖度降低,从而解决教育薄弱地区资源不公平的问题。
 

当然,运用教育大数据有效解决精准教学和管理也是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在当前的实践中,管理大数据已在多个方面得到应用,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大数据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基本用于教学质量分析、课堂反馈情况等,真正融入教与学的过程性分析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提出的挑战
 

一、解决智力资源管理问题
 

智力资源共享可能是现有技术水平和制度形态下需要突破的问题。例如,如何实现智力资源共享常态化?包括教师的归属问题、服务保障问题等。宽带卫星联校模式是难以常态化的。如何集聚高校准师范生、教育博士、教育硕士资源?体制外的优质教育资源,甚至是社会公共服务教育资源共同构建常态化的资源共享机制,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又如,如何建立智力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包括教师网络服务规范问题、教师劳动认可问题等。如何认证学生在网络上完成的学习?包括学生学习评价机制问题、学生学习成果认证问题等。
 

因此,我们应逐步打破教师隶属于固定单位的束缚,促进教师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鼓励教师在学校或区域内外提供高质量的智力资源服务,并形成保障机制。当然,在资源共享的同时,文化、道德、资格管理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我们还需制定网络教师管理办法,对教师在网络上的智力资源共享行为进行规范管理;建立智力资源的有偿服务机制,形成智力资源服务的长效机制。同时,我们要重建学生学习的评价机制,形成学生学历发展水平认证体系;建立学生知识、能力、技能评测指标体系;构建面向全民的终身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公共服务平台与智能化评测工具,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技能发展水平进行统一认证与核算,最终促使学生的评价走向学历、全流程管理和终身评价。


二、引导社会公共服务资源进入教育系统问题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引导虚拟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等有针对性地开发教育系统,从而提供在线虚拟现实教育服务的机制。农村、边远县城,甚至是中等城市的学生运用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等虚拟功能完成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体验式学习,技术可以实现,但必须有制度作为引导。


综上所述,教育信息化走入深层次后,不再只是教育信息化本身的问题,而是对当前教育体系的挑战,如教育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教育管理体制与机制的根本变革,等等。无论是智力服务结构,还是资源服务共享体制,都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试点、示范、总结,逐步形成能够用信息化真正支持整个教育公平发展、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的新生态。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