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渗透策略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第五实验小学吴翠翠 发布日期:2020-10-19 14:44:59 |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启发性和指导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适时地对学生穿插德育教育,这样不仅能够调动他们语文学习的积极性,陶冶性情,激发情感,引领他们对真善美的热切追求,也能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情境创设中渗透生命教育
教学《草原》一文时,我先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带着好奇和想象的翅膀,真切感受广袤无垠的大草原的魅力。接着,让学生运用所学,把自己心中美丽的草原描述出来,切实地感受草原的美,并油然而生对大自然的敬意。最后,课堂教学结尾时,以《我来到了梦想中的草原》为题,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描述自己的所看、所闻、所感,激发对草原的向往、赞美和热爱之情。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文本中的语言都是作者精心推敲提炼而成,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丰富的情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巧用文本材料中的德育点,与语言文字的训练与句段的学习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反复琢磨、推敲,悄无声息地对学生进行渗透。 教学《小乌鸦爱妈妈》时,我充分利用两个词语“懂事”“可爱”,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大家在畅所欲言中,深刻领会到小乌鸦照顾妈妈的不易,以及对妈妈孝敬的伟大。“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当代少年所必备的品德。临下课时,我问学生:“回家后,能不能为我们日夜忙碌的亲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来感恩他们对我们的付出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能!”晚上,班级微信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家长们纷纷发来图片或视频,无不露出喜悦和自豪的幸福之情。 三、归纳感受中渗透善心教育 “人民教育家”于漪说:“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教之道,德为先。分析完课文后,还需要对文本思想内容加以引申发挥,由事及理,由此及彼,归纳总结,让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推导出文本蕴含的深刻哲理,从而获得心灵的启迪,促使自己更好地健康成长。 《称赞》一文主要讲了小刺猬和小獾因懂得赞赏别人,从而与大家和睦相处的故事。在分析完课文后,我适时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围绕文本主题,畅谈自己受到的启发,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学生们畅所欲言:“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善于称赞别人。”“我们要学会称赞别人,与人和谐相处。”“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赞美会改变别人的一生。”……学生深刻地领悟到,生活中应该善待生命,要能够友好地对待每一个人。 四、诵读中渗透爱国教育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应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产生想象,从整体上感知课文,把握文本的思想内涵,与作者、文本产生共鸣。
五、诠释主题中渗透责任教育 语文教材是德育的天然载体。在分析文本主题时,要充分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高他们的阅读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阅读过程中,学生也会产生自己的阅读感受,获得深刻的思想教育,从而大大地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和思想认识水准。 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我让学生先充分阅读课文,然后设置问题,直奔文本的主题:“美丽的小村庄消失了,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在启发引导下,学生们自主展开合作、探究,从文本中去找答案:“小村庄是被大雨冲走的。”接着,我适时引导:“大雨为什么会轻而易举地冲走小村庄呢?”通过这样一问,一石激起三层浪,学生们自然就会进而探寻“森林的作用”这一问题。在探究过程中,他们会联系现状,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