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6:E教中国•创客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96期 总第5932期 2020年10月19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96期  下一期
3D创意设计——青果器皿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主讲人:张小珍 发布日期:2020-10-19 13:49:16

张小珍   江苏省南京市古平岗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南京市鼓楼区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曾获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鼓楼区“能手教师”“新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参与鼓楼“E学校”在线课堂网络公开课录课,多次获南京市网络文明夏令营“优秀辅导员”称号。在全国中小学教师三维设计教学设计大赛中,作品《献给抗疫英雄的礼物》获中望杯三等奖;多篇论文获奖与发表,多次赛课获奖。i3DOne青少年三维创意社区“优秀创客导师”,全国OMMC线上创客马拉松“优秀科技辅导员”;辅导的学生多次参赛获奖,2020年6月辅导学生参加iHopeSpace双足机器人挑战赛,获金奖和最佳人气奖。

教学背景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经五千年的积淀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浩若烟海,它代表着我们祖先的睿智、文明,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对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产生着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习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们进行道德教育修养的“好教材”,强调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变成“活”的文化。因此,笔者致力于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和理念贯彻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在三维创意设计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本课以“3D创意设计——青果器皿”为例,期望为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研究提供导向,让传统文化“活”在3D设计中。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要求 计算思维: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一系列思维活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方面。本课通过作品设计、制作与分享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等方面有所提高。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作品从创意到创造的基本流程,掌握“拉伸、阵列、浮雕”等技术;学习像工程师一样的思考模式,学会三维设计建模的基本思想;将3D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传承并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根据所学知识进行举一反三,迁移学习、创新设计。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特色、中国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从实物中学习如何解析模型,学会像工程师一样的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利用数字化云资源选择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剪纸元素,利用浮雕技术将它融入做好的模具中。


教学过程
 

一、从传承与发展的需求出发,导出项目任务
教师出示青果与青果器皿的图片(如图1),引导学生观察。

师:小时候,我的妈妈就用这样的器皿做青果。“青”指的是艾叶,将经过特殊处理的艾叶与米粉揉成团,包裹上自己爱吃的馅,用青果器皿轻轻一压,青果就脱模成型了。再将它上锅蒸熟,淡淡的艾香,甜甜的味道……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使用这种青果器皿了,它渐渐变成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淡出了我们的视线。青果器皿凝结着祖先的智慧和生活经验,今天就让我们用3D设计来传承这个悠久的文化传统。
 

二、基于计算思维的3D设计过程
 

1.分析与建模设计流程:观察—分解—讨论—分析—规划尺寸—草图绘画—3D设计。
 

计算思维的核心过程:解析问题—构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1:该模具由哪几个部分构成?(计算思维—解析问题)
 

问题2:每个部分该如何设计?(计算思维—构建问题)
 

问题3:关于模具制作,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注意事项?(计算思维—分析问题)
 

2.草图绘制:先用草图绘制一个圆形和长方形手柄,再用“链状圆角”工具将圆形与长方形的连接处设计成一个圆滑的线条。(计算思维—解决问题)


3.草图拉伸:将已经处理好的二维草图,拉伸成一个三维的立体实体。注意拉伸高度的参数设置,如图2。

4.绘制梅花形内框:在模型内设计一个梅花形的模具,要先用草图绘制一个大圆,然后在大圆路径上绘制一个小圆形,利用“环形阵列”“剪切”等工具,剪去多余的线条,修剪后的图形如图3。

5.拉伸梅花形内框:将修剪好的梅花图进行拉伸,并与主体进行“减运算”,此时,注意底面不能为空。模具成型图如图4。

6.融合传统文化元素:将事先准备好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剪纸元素,利用“浮雕”技术融入做好的模具中,如图5,然后,仿照印章成像过程,给它加上“镜像”技术,一个模具就基本成型了,实现传统文化与3D技术的融合。

7.细节处理:设置圆角处理、材质、颜色等属性,处理好模具的细节问题,如图6。至此,我们的青果器皿就设计好了,经过3D打印就可以得到实体模具。

教师小结:模型设计要兼顾实用性、美观性、创意性、个性化,更要突出主题——中国传统文化。
 

三、拓展探究,创新性发展
 

设计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融入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融入现代元素(如卡通动物图案),如图7,设计丰富多样的青果器皿,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当然,在3D建模设计课程中,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用3D技术进行更多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设计,融合多学科进行创新性拓展学习。例如,用华光四射的宝莲灯给学生讲述沉香劈山救母的美丽传说,用雕有寿字的仙桃让学生品味人类对健康长寿的美好向往,用古韵古风的中式亭台楼榭让学生品味博大精深的中国艺术底蕴,用融入青花瓷的文房四宝感受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传统艺术……


实践反思
 

本课例从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出发,以生为本、以德为先,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学习拓展、融合应用多学科知识,以技术创造美好生活为目的,设计出美观、实用的模型。学生在学习期间,体验了小组合作、任务驱动、自主探究等过程,思维由发散到收敛,又从收敛到发散,由一个圆孔模具联想到串联圆孔,由中国传统剪纸艺术联想到现代卡通艺术,学会了像工程师一样去思考问题,掌握了科学有效的思维方式,提高了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在实践中倡导“以德为先”,将3D技术与传统文化巧妙融合,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助力学生学科素养的达成,还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多角度、全方位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让世界真正看见中国的文化底蕴。
 

(本课件由i3DOne青少年三维创意社区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