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3:E教吉林•家校共育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95期 总第5927期 2020年10月05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95期  下一期
实施家校共育 凝聚教育合力——白山市朝鲜族学校构建家庭教育协调共建机制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崔明国 发布日期:2020-10-05 14:19:02

近年来,白山市朝鲜族学校努力构建家校协作共同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家长资源管理和教育学生,促进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
 

多措并举,形成教育合力
  

发挥家长的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在家长中树立典型,请家庭教育有成效的家长为其他家长上课,介绍自己是教育子女如何做人、如何对待成绩、如何配合学校培养学生的经验。
  

积极探索“新型”家长会。学校要求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一起分析每个学生的情况,研究对策,制订方案,然后分年级召开家长会,以保证教师与家长间一对一沟通、交流,提高家长会实效。学校也以此为契机,搜集、梳理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困惑,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家长,进行不同内容的培训。
  

主动家访,加固家校沟通的桥梁。学校一直实行家访制度,并规定:班主任每学年对学生家庭要轮访一次,并要求教师家访时做到“三不”和“三要”。“三不”即不告状、不苛求家长、不指责学生,“三要”即要主动家访、要有针对性、要与家长携手解决问题。学校还要求教师做到“七个必访”,即生病学生必访;学习有困难学生必访;生活有困难学生必访;问题学生必访;思想波动的学生必访;新转入的学生必访;家庭有裂痕的学生必访。同时,重点家访“学困生”和“留守生”。
  

家访前,教师要对学生的在校表现、各科学习、兴趣爱好、习惯、优缺点等进行全面了解。每次家访,尽量让学生在场,教师通过家访帮助学生、家长解决实际问题。
  

学校还要求教师在家访中要有工作计划,有家访手册,有考核登记簿,有家访报告。同时,家访材料要及时上交学校存档。
  

组织各种活动,强化家长参与意识。学校经常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一些重大活动,例如,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的“学生社团文艺展演”、“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秋季娱乐运动会等活动。家长们在看到自己的孩子亲手制作的作品和表演的精彩节目时,高兴之余,也真切地体会到了家校合作的优越性。
 

创新家校联系方式,拓宽育人途径
  

通过“校讯通”与家长沟通。学校借助“校讯通”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操行评语、考试成绩及各种活动信息以短信形式通知家长,家长可给教师留言,实现家长、学校之间的双向互动。
  

利用QQ、微信或电话加强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学校要求班主任建立家长微信群,班主任及科任教师每星期最少要在微信群里和全班家长沟通一次。
  

建好学校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家长可以直接进入学校网站了解学校信息,学习家庭教育方法,也可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平台了解学校的各种活动动态。学校借助家长委员会的力量,通过微信新媒体、讲座等多种途径为学生家长提供形式多样的“家校共育”数字化项目指导服务,并定期向学生家长宣传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


家校共育初见成效,家庭教育协调共建机制初步成型
  

提高家校共育意识,建设优质家长学校。自加入全国“家校共育”数字化项目以来,学校通过邀请专家进行现场讲座,以及组织家长观看每周一的小学专题直播,使家长的家校共育意识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家长的学习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激发。以往都是由学校举办各类家长讲座,现如今,学校家长委员会中较为积极的家长组成了亲子教育专委会,专委会每月都定期组织家长通过二维码问卷,筛选出适合家长需求的热点问题,专委会还自主选题、自主联系主讲专家,并由学校把关,分年级分主题举办家长沙龙活动,活动里不仅有专家指导,还有优秀家长的案例分析与成功经验分享。这也使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稳步进行,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
  

紧密家校联系,完善家校共育制度。“家校共育”数字化平台上丰富的讲座提升了家长的活动参与度,另外,家长对家长开放日、家长会的参与度也很高。特别是家长志愿者队伍参与学校活动的热情和意识日益高涨,带动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拍与和谐。“家校共育”数字化平台的先进理念,除了对家长有所触动外,对于学校规范家校联系,完善家校共育制度,也起到了科学的引导作用。
  

通过推进“家校共育”数字化项目工作,学校逐步形成了“学校引导、家庭融入、多维联动、全面合作”的家庭教育协调共建机制,有效提高了家庭教育水平。今后,学校将依托“家校共育”数字化平台继续为孩子及其家庭提供科学规范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